01 让孩子懂得道歉的道理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让孩子学会的不能仅是一句“对不起”,而是要让孩子理解道歉背后的道理与意义,利用冲突促进孩子道德水平的发展。 孩子不会正确解决冲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当前发生的冲突,耐心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也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或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判断和讨论,说一说自己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02 正确引导“爱告状”的孩子 “爱告状”的孩子往往是老师比较偏爱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打小报告,一方面是希望对方受到老师的惩罚,破坏其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基于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做到不偏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引导孩子正确表现自己。如告诉孩子“老师不太喜欢只是看到别人缺点的孩子,我更喜欢会对别人微笑的孩子。” 03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老师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做错了事没关系,就迁就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而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 责任感作为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同时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入手,老师要做到赏罚分明,如乐于助人的孩子,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若把同伴推倒了,老师也应及时给予批评和惩罚,并让孩子知道推倒他人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04 增强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园为孩子创造了与小伙伴们交往的机会,老师不需要在孩子产生矛盾后,立即介入并平息“风波”,替孩子处理矛盾的做法,难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老师可以大胆放手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冲突问题,让孩子通过在解决问题时获取的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来积累社交经验。 写在最后的话 此外,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孩子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孩子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孩子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孩子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孩子道德水平的提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