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带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园人满为患,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爬楼梯、滑滑梯、钻管道、蹦蹦床、挖沙子,整个游乐场充斥着高分贝的尖叫。 女儿在沙池里挖沙子,旁边还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也在安安静静地玩着。突然,一个壮实的小男孩叫喊着像发炮弹一般冲了过来。小男孩冲到沙池里,看了我一眼,转身冲到正在专心往翻斗车里倒沙子的小女孩跟前,一把夺走了她手中的铲子。小女孩一声不吭,抬起头看了看小男孩,嘴巴一瘪,泪花在眼眶里打着转,低下了头。小男孩像个陀螺在沙坑里转来转去,铲起沙子到处撒。 在角落里刷手机的小女孩的妈妈坐不住了,慌忙冲了过来,大声斥责小女孩:“谁拿你的东西,你就抢回来啊!哭有什么用啊?”小女孩心里更委屈了,抬起头看着她妈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她妈妈一边催促着她去把铲子要回来,一边四下环顾着找小男孩的家长。小女孩越哭越大声,家长也焦躁不安,顾不上安抚她,最后小女孩情绪崩溃了,哭得惊天动地。 当孩子2~3岁,脱离了家庭的保护茧,要进入幼儿园时,家长往往都很忧心。在家里被好几个大人宠着的宝贝就要学习如何在集体中生活了,他能不能保护好自己,是不是会逆来顺受,被人欺负会不会毫无怨言地忍耐,如果长期忍耐最后变成任人欺负的受气包该怎么办。 网上经常有关于“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还手”的讨论。家长们的情绪都很激动,可以分成两个派别。一是教孩子以牙还牙,谁打了你,你就打回去,决不能当软柿子;二是让孩子找老师,不要硬碰硬。但是,尽管家长未雨绸缪、急得跳脚,然而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并不是家长怎么教,就能往什么方向发展的。 我表弟小时候很乖,舅母老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表弟被同学欺负了,衣服上留下了对方踢的一个脚印。回到家以后,舅母见了又气又急,问他:“你这孩子,还手没?”表弟说:“没有,我怕打回去,他也会疼的。”舅母听了感叹:“这孩子善良得让人心疼。” 你看,孩子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和大人不一样。也不存在一个普适的方法能让家长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孩子成长的时期有许多挑战,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无法为孩子承担所有的责任,尽管我们努力地想要这么做:如果你摔断了腿,无论我多么爱你,你仍然是那个不得不打石膏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技能,让孩子的成长变得容易一些,比如良好的社会技能、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自控力、耐挫力以及自我安抚的技能。就幸福感和成功而言,这些技能能够让孩子的一生有所不同。 法国著名心理咨询师丽兹.巴多里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家长指出了一条明路。在《安抚孩子的艺术》一书中,巴多里写道,很多令家长忧心的问题在她看来,都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性格问题时,家长往往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看到孩子难受,家长既着急又心疼,却很少探究深层原因。巴多里认为,当家长具备养育知识,重拾为人父母的信心之后,就能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比如上述场景中,小姑娘逆来顺受,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诉求。巴多里告诉家长,首先,脱离家庭的保护茧进入集体生活的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还需要逐渐发展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因此家长不应该操之过急,过于苛求孩子争取自己的权益;其次,有些孩子欺负另一些孩子并不是为了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而是想要知道被欺负的孩子的底线在哪里。因此,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足够强大,发现别人越界时,能够勇敢地说不。 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不敢反抗的原因之后,家长还很迷茫,因为告诉孩子“打回去”、 “抢回来”、或者告诉孩子“找老师”、“躲远点”,孩子不一定会照做,而且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巴多里告诉家长,应该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着手,首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如果老说孩子胆小害羞,那么孩子会越来越难以摆脱家长强行贴的标签。其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鼓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孩子能从自发的行动中获得信心。再者,家长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夸孩子,夸孩子应该基于事实,着重夸孩子的行为品质,比方说夸他画画的时候非常专心,夸他收拾玩具的时候很仔细,这样一来,孩子对自己有了良好认知,就会更笃定。 还有些家长还是很困惑,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嘴皮子都要磨破了,却没有什么效果呢?比如家长会说:“下次谁再打你,你就不要害怕了,没什么好怕的啊!你大胆一点、自信一点嘛!不要老这么畏畏缩缩的!”家长发现,虽然叫孩子大胆自信,强硬一点,但是孩子却表现出畏难情绪,根本听不进去自己说的道理。 巴多里告诉家长,讲道理、打骂和责罚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因为家长的态度如果太激动,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的心门紧紧关闭。而此时家长如果对孩子说:“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或者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孩子往往会表示出强烈的兴趣。这些游戏和故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会像轻风一般抚过孩子的心灵,它们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转变。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不会讲故事,每次孩子要求讲故事的时候都脑中空空,没有丝毫想象力,更别提才思泉涌地给孩子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了。巴多里告诉家长,世界上没有不会讲故事人,编故事是每个人与生具备的能力。在书中,巴多里详细拆解了一个故事的框架和必要元素,告诉家长,故事里要暗藏着孩子的秘密信息,比如说故事的主人公的小脾气、小爱好和孩子近似。故事的主人公历经艰险取得了胜利,孩子会在心里想:我为什么不能呢? 爱因斯塔说过:“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那么请给他讲更多的故事。”故事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肯定听过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这样的经典童话,而你也从中对人类的本性有一定的了解。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努力挖掘出人生的真谛。 给孩子的讲的故事也是同理。当你给孩子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时,故事的情节和你们两个人在“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吼一声把房子吹倒”这个情节中进行的互动都会让孩子感到很有趣,也很入迷。但是这个故事娱乐性的内容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信息是你想传递给孩子的:在人生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有计划、守规则、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来努力工作,一幢由砖头建立起来的房子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意义,它要好于“看似耀眼的东西”,而一幢只是由木头或稻草很快就搭建起来的房子则是后者的象征。 因此,《安抚孩子的艺术》一书不仅给家长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一个能倾听孩子的心声、看透孩子内心的视角;还告诉家长另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有趣、更吸引孩子,更高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