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有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在冬春季,汤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开。这个饭桌上的配角,在孩子能吃辅食后,便摇身一变成了主角。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喝汤是养育孩子最大的陷阱之一。其实很多家庭都陷入了喝汤的误区!
误区1:给孩子喝浓汤
很多家长都对“浓汤”、“高汤”很推崇,觉得汤越浓就营养越好,老火靓汤孩子喝了更补。事实上,汤熬的时间越久,里面的有害物质也就越多,孩子喝了也更不利于健康。而且要想做到汤浓,必然要煲较长时间,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反而会被破坏。
我们来仔细梳理汤里含有的营养物质:第一个是蛋白质:高温以后,蛋白质都凝固在肉里。第二个是糖:可以溶于水。第三个是脂肪:也能溶于水。第四个各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C族维生素,还有宝宝需要的维生素A和D):但是经过高温煲煮以后,维生素大部分都被破坏了。到最后汤里就只有少量的糖和大量的脂肪了。
所以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来讲,喝汤还真不如喝水。辅食营养价值高的特征表现为半固体、泥糊状,所以辅食阶段的孩子除了奶和水以外,根本不用喝汤。
误区2:多喝汤少主食(辅食)
有些父母的饮食习惯就是会先喝汤再吃饭,但这个做法恰恰不适合年幼的孩子。因为汤喝多了,势必孩子的辅食(主食)就会吃得少。没有多少营养的汤汤水水占据了孩子本来就不大的胃,影响孩子对其他食物的摄入,所以会出现孩子在饭点吃得饱饱的,而过一会又饿了的情况。
那有父母就会提出:等孩子先吃完饭,再喝汤不就可以了吗?要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大多已经吃饱了,再喝汤容易撑大胃口,如果是脂肪含量高的汤还容易造成肥胖。所以,孩子尽量少喝汤。
误区3:让孩子吃汤泡饭
很多家长认为,汤泡着饭营养又健康,孩子更容易下咽,所以汤泡饭成了孩子每天的常规吃法。但其实长期汤泡饭同时吃容易吞咽的饭菜,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牙齿的咀嚼能力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咀嚼能力的弱化,会导致孩子无法咀嚼较粗或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营养不均衡、挑食、吞咽困难等问题,汤泡饭让孩子容易下咽的同时,也弱化了孩子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
人在吃饭时,食物首先会在口腔内经过充分的咀嚼了再吞下去,这个动作会给大脑“发出信号”,使胃、肠、胰腺等部位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从而促进胃肠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但汤泡饭则不然,汤和饭混在一起,往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直接咽到胃里去了,长此以往容易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影响孩子的肠胃健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下咽的问题,可以把菜切成碎丁、或者烹饪的时候做的软烂一些,同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给1岁以上孩子喝汤才正确
当孩子1岁以后,父母们可以试着给孩子煮汤喝,但要掌握以下煲汤小要领,让孩子真正喝出营养和健康
1、给肉汤去油
给孩子喝的汤不能太过油腻,如果用鸡、鸭、排骨等肉类煲汤时,别忘了给汤去油。我们建议,煲汤前先将肉在开水中氽一下,不仅可以除去血水,还去除一部分脂肪,避免过于肥腻。
2、别放过多调料
幼儿期的孩子不适宜给他们提供口味太重的汤和饭菜,所以调味料种类和量的选择要慎重。如果汤太咸,不仅容易造成孩子身体不适,日后他们也容易养成重盐的饮食习惯,长大后不容易纠正,而重盐饮食习惯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另一方面,煲汤时过多地放入葱、姜、料酒等调料,也会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反而不美味了。
经常给宝宝喝汤可不是明智之举哦,还是好好地做好宝宝的辅食吧。不要妄想用喝汤来代替辅食的营养啦,更加不要用喝汤来代替喝水。喝汤是可以补充一部分的水分,但是说到底用白开水补水才是上上之策。但喝水的时候也需要注意,6个月内不需要额外喝水,6个月到1岁也只能少量饮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