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O”型腿
“O”型腿在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称为“膝内翻”。
1.引起“O”型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先天遗传:如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症。
b.代谢性疾病:如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异常,引起骨骼的发育障碍,产生骨骼变形,下肢形成“O”型腿。最典型的就是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
c.长期不良姿势和不良用力习惯使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造成的,如过早让孩子站立或过早让孩子坐学步车,不正确的坐姿、蹲姿或者长期采用跪坐等。
d.外伤和其他疾病导致“O”型腿。
2. 新生儿“O”型腿是正常生理现象
在胎儿时期,由于胎儿越长越大,在子宫的活动空间相对会越来越小。因此,正常胎位的胎儿在子宫内全身盘曲,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紧缩交叉于胸腹前。因为只有把自己的四肢蜷缩,在一起呈椭圆形占据的空间才能最小,所以胎儿以尽可能小的体积来适应子宫的狭小空间。
由于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的这种特殊姿势,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大多数都是“O”型腿,直至整个婴儿阶段,医学上将这种下肢的弯曲称为生理性弯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学会走路的6个月内,由于下肢承受全身的重量,所以从外观看起来“O”型腿更为严重,在1岁半左右达到高峰;随后,因为受到生长发育、负重与姿势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直到3-4岁又逐渐发展成“X”型腿,过了4岁又开始矫正,到6-7岁已接近正常,直到10岁左右才比较稳定,大约有95%的“X”型腿可在外观上恢复正常。从4-7岁一直到青春期一般保持正常的“X”型腿现象,下肢有5°-6°的角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