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的危害
每次一聊到把尿这个话题就会有很分明的两个队伍出现了“坚决反对把尿派”还有“坚决拥护把尿派”。
相信大部分被把尿的宝宝家里一定有一个自认经验丰富的老人,他觉得你小时候、你爸小时候、她小时候都是这么带大的...哪儿能给孩子包着纸尿裤到处走!让亲戚朋友看见多丢人啊...所以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
为什么不支持过早干预大小便
以下为专业解答:
————————————————
(摘自西尔斯育儿经)
晚训练要比早训练好:
今天的父母不必再因为要早早的训练孩子上厕所倍感压力了,那些把上厕所训练视为好父母标志的时代过去了。在那些日子里,孩子越早一日吃三餐,越早断奶,越早独自上厕所,越早独立妈妈就越“称职”。这也难怪,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干。父母当然希望宝宝尽快学会上厕所。
大部分宝宝18~24个月时,控制排泄的肌肉才成熟。还有一个支持晚训练的理由:较晚接受训练的宝宝比早早接受训练的宝宝学得快。
崔玉涛:
纸尿布(尿不湿、纸尿裤)影响孩子生殖器发育是不科学的说法。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带纸尿裤并不是为了使大人省事,关键是不要给孩子造成不良刺激。待孩子2岁后会感到排尿或排便至尿裤内不舒服时,家长就要因势利导带孩子到坐便器的地方,使孩子形成排便与坐便器的关系,很快就会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懒惰的家长为了省事,就会使孩子过度依赖纸尿裤。
使用纸尿裤与训练孩子排便没有任何冲突,训练排便并不意味着把孩子排便。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能够接受这些前提的孩子应该不早于1岁。一般1岁半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张思莱医师:
一般我不主张对于小婴儿把尿,因为家长很少把握住孩子要尿的时机,往往把尿孩子会抗拒的,反而不利于排便排尿的训练。会坐后可以坐盆训练。
妈咪Jane育儿妙方
宝宝,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新生宝宝,还没有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妈妈即使给宝宝把尿,他也不明白到底在干什么,宝宝有时条件反射把尿时尿出来,有时是因为撒尿排便本来就频繁,不是宝宝真的能控制拉屎拉尿了。
其次,我反对给宝宝强行把尿。
在把尿把不出来,宝宝已经身子扭动甚至苦恼的情况下,有些妈妈还是坚持不懈地把尿进行到底,全然不顾宝宝的感受。我坚决反对这样简单粗暴、不尊重宝宝的行为。
强迫宝宝、不尊重宝宝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强迫吃饭也是一大问题,父母及老人一旦养成这种亲子模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越来越难处理。
而相反,如果父母顺应孩子的升生长规律,在18个月—2岁之间,孩子心智发育成熟、表达能力尚好时,再用一种更良好的互动沟通方式来训练上厕所,则会事半功倍,还在的感受也更快乐。
有的妈妈给宝宝传开裆裤,这是更不可取的...
有的会说纸尿裤很热、还容易造成红皮皮.其实选择好的品牌纸尿裤是很柔软舒适的,夏天不管宝宝是否穿纸尿裤都不应该让他在极度炎热的环境下生活,将室温保持25度左右,适当的使用空调是很好的。
另外纸尿裤宝宝需要妈妈精心护理好,勤换、涂抹护臀霜等待都可以有效的杜绝红屁屁发生
是否把尿完全取决于宝宝的父母,并非是宝宝的奶奶 、婆婆。
当你觉得任何人对你宝宝所做的并非正确的、科学的、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他时,你便应该提出拒绝的要求。
当然...有的宝宝非常配合妈妈把尿,妈妈自己也把的很开心,觉得没有问题那就好吧...
这和吃奶粉还是母乳一样完全是妈妈的个人选择
原帖
1. 生理角度:把尿是一种非常中国的做法
西方儿科医学界主流观点则是:宝宝2岁,再开始大小便训练比较好。 他们认为,孩子独立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专家建议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美国医生认为,孩子在2岁半以前膀胱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这个时候强迫把尿是有悖于生长发育的规律的。1岁左右的孩子经过把尿的训练可以每隔特定的时间尿尿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不是孩子膀胱真正在起控制作用。所以美国医生是不提倡这种做法的。美国托儿所在孩子2岁半才开始如厕训练。
把尿是一种非常中国的做法,西方国家的妈妈们根本听都没听说过,当然也就无从想象以及实践。这和妈妈对孩子照顾的是否周到是没有关系的。美国妈妈和托儿所虽然没有把尿一说,但大家都是每1个半到2个小时给孩子换一个尿布,美国宝宝每天每人平均使用10个以上的尿布,这实际上和中国妈妈把尿的时间间隔差不多,所以不会有宝宝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小婴孩的排便也是一种生理的能力,也需要自然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强迫性地给小婴孩“把尿”,给他们的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而不是他们的生理能力发育到可以控制的阶段。
日本保育员在孩子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中国那种老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保育员认为强制孩子如而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妈妈让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地如厕训练。
澳洲的妈妈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把尿会导致孩子不会憋尿,容易形成滴答尿或尿频。不时的提醒孩子尿尿,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2.心理方面
把尿会破坏孩子的肛门期(肛门期 anal stage,亦译肛欲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說用语,儿童发育的一個时期。一般指1∼3岁。儿童在此期间主要关心排便過程。父母要求儿童学会控制大便,而儿童对此的反应可能在其人格形成上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肛门期对儿童以后的发育有重要意义。)一般是2-3岁。一般把过尿的孩子就没有肛门期了。按照性发展的阶段性,肛门期对成人之后的性生活和快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孩子的肛门期平滑度过的话,对以后的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性格的发展也很有帮助。有很多人在成人之后没有性快感,很可能与幼儿时期的肛门期遭到破坏有关系。孩子会憋尿或憋屎,在憋的过程中体验那种紧张的感觉,然后会在最后一刻呼拉一下尿尿或者拉巴巴。在最后时候的时候体验这种快感,是幼儿时期性快感的萌芽。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肛门期,请不要喝斥他,也不要诱导(提醒他尿尿或者拉巴巴),要平静地给他换裤子就行了,不要让他感到紧张,否则这个时期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3.认知和条件反射哪个是孩子需要的?“把尿”是为了孩子还是方便大人?
把尿有危害?这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小婴孩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会认为他们那么个小东西还有什么思想、情感和欲求。那只不过是小婴孩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层面的东西,或者是大人们根本就忽视掉了他们的表达。
大人在给“把尿”的时候,小孩子经常的“打挺”就是他们抗拒的表达,但这时我们大人的经验就是“虽然他打挺,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了”。就是这个“坚持一下”,让我们忽略掉了他们的烦恼,也给了孩子精神上很大的压力和伤害。
我们成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来自工作、人际关系、经济、社会等等很多方面的压力。小婴孩同样作为一个人,从他们出生经过产道,到他们来到不一样温度和环境的世界,到他们要努力吸允才得饱足,他们的压力就存在在这些我们看来是小事的喝拉撒睡上,但对一个初到世界的小婴孩,这些小事就是他们此刻人生的全部内容,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压力和不安。
如果不尿出来,大人就会继续把着,为了这个过程不太长,他们本能地就要努力地让自己尿出来,这给孩子造成心理和性格上的伤害是潜在的,是我们无法当时察觉到的。
试想我们成人,如果不愿意做一件事,或暂时没有愿望做一件事,而又有一个你无法抗拒的力量逼迫你必须做,我们的感受会是什么?“把尿”给孩子伤害的程度就和我们那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人的成长是有必然阶段的,就象人一岁左右可以走路,两岁左右可以说完整的句子、十三四岁开始青春期一样。小婴孩的排便也是一种生理的能力,也需要自然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强迫性地给小婴孩“把尿”,给他们的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而不是他们的生理能力发育到可以控制的阶段。
就象孩子第一次会用勺子、第一次会自己穿鞋,他们也需要在智力发育到认知控制排便的阶段后,用第一次自己有控制的尿尿,来赢得我们大人的掌声和鼓励,他们同样会感受到成长的自豪感。
“把尿”是为了孩子还是方便大人?
我们为什么会有给小婴孩“把尿”的习惯?有长期生活习惯的原因,也有以前中国家庭经济承受力的原因,就一直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比起带纸尿片对孩子的弊,“把尿”的弊处更大,只不过因为我们往往只注重小婴孩的表面而忽略他们的精神,才会得出这个观点,人性的东西除了外在的,还有对人格的尊重,每一个都是上帝创造的,在他看来是宝贝的,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婴孩,都有被尊重的权利,不能因为婴孩的弱小和表达能力的有限而被大人忽视掉。
所以“把尿”不是训练孩子排便和帮助他们成长,而是大人偷懒少洗衣物被褥尿布的一个方便自己的自私方法而已。
我们都希望孩子思想自由,我们都希望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我们都希望孩子性格从容有余地,我们都希望孩子情绪稳定。那么从他们婴孩时给他们不会和不能的自由,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压力和紧张,不要强迫他们,不要让自己不经意间成为了孩子眼中的“不可抗力”。他们今后的人生中还有很多的压力要承担,当然,希望那时他们已经具有了健全的心智和从容的精神来面对世界的一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