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身边很多妈妈都为宝宝爱哭闹这个问题而烦恼。
“我家宝宝太能闹了,稍不顺他意就大哭大闹。”
“我家的也是,经常和小朋友玩一会儿就哭着来找我了。”
“别提了,我家的宝宝就会哭,问他为什么哭也不说,急死人了。”
其实,一岁多的宝宝爱哭闹非常常见,如果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一般都是发泄情绪的需要。咱们大人还有个烦躁抑郁的时候,何况是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宝宝呢?只不过,宝宝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自我疏导,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用哭闹来宣泄。但是很多大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宝宝哭闹时不自觉踏入了很多误区,结果反而让宝宝的情绪更加糟糕。比如:
误区一:喋喋不休地说教,反而会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
面对宝宝的哭闹,很多妈妈并不理会宝宝真实情绪的表达,而是喋喋不休地对宝宝说教,也就是所谓的“讲道理”。
其实,1-2岁的宝宝根本听不进去这些道理。过多的说教反而会让宝宝产生叛逆与厌烦心理。与其喋喋不休,不如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更能让他平静下来。
误区二:无意识地责备,让宝宝很难从妈妈身上获得支持
当宝宝摔倒后爬起来哇哇大哭时,有些妈妈是这样安慰的:“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自己还好意思哭。好了,别哭了!”
也许妈妈说这句话并不太在意,但其实是对宝宝走路不小心摔倒的责备。但这时宝宝最需要的是依靠和支持,责备只会让他们更加难受。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安抚宝宝情绪的同时,教他一些走路的注意事项呢?
误区三:随意贴标签,降低宝宝的自我价值感
当宝宝和小朋友抢玩具,哭着向妈妈寻找帮助时,有些妈妈觉得没面子,脱口就是:“抢不赢就哭,你怎么那么没用?”殊不知,这句话对宝宝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宝宝可能会认同自己“没用”,从而降低自我价值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宝宝形成正确的物权意识,并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直接的小纠纷。
误区四:乾坤大挪移,压抑宝宝的坏情绪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宝宝哭闹时,妈妈赶紧说:“宝贝,只要你不哭,妈妈马上带你去游乐园玩。”妈妈以为宝宝不哭了,忘记了,就没事了。
实际上,宝宝虽然停止了哭泣,但情绪并没有得到疏导,而是压抑在了心理的某个角落处,不利于心里健康。。因此,当前事当前了,如果使用了缓兵之计,在宝宝心情平稳的时候也要把之前的事情解决好。
误区五:冷漠对待,让宝宝觉得被抛弃
有些妈妈认为不能惯坏毛病,因此在宝宝哭闹时完全不予理会或者对宝宝说:“你爱哭就哭个够吧,等哭够了再来找妈妈!”
这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当宝宝发泄坏情绪时,妈妈不去安慰,而是冷漠对待,宝宝就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长期这样还有可能变得内向、胆小。。试想,连最亲的妈妈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都不理会你,这世界还有谁会来理你呢?所以,不要让宝宝独自去面对情绪,而要与宝宝一起去面对。
宝宝哭闹时,试试这样做
说了这么多误区,究竟怎样做才好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理解宝宝的感受
宝宝不高兴哭闹时,首先我们要及时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比如宝宝因为玩具被抢而生气时,我们可以抱着他温柔地说:“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这样一来,宝宝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内心的“暴风雨”很容易变为“和风细雨”。
2.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不良情绪
把内心的不满痛痛快快地说出来,不快乐的情绪往往会减轻很多,这招对宝宝来说也有效。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宝宝,情商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容易被理解和获得安慰。我们可以在宝宝受到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引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3.发生冲突时,鼓励宝宝以移情的方式来处理
在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引导宝宝用移情的方式来处理:也就是通过理解小朋友的内心感受来化解冲突,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比如宝宝的玩具被抢后,可以对他说:“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滑板车,你愿意跟他轮流玩吗?要不你们一起站上去,爸爸妈妈扶着你们玩?”在安抚宝宝时,应避免使用“抢”等具有侵入性的词语,以免戳中宝宝内心的“痛点”,激化矛盾。
4.正确制止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宝宝现在还难以分辨对错,如果他一时难以温和地宣泄自己的怒气,想要推人甚至打人,他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很生气地制止,宝宝会觉得自己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反抗情绪可能更加激烈。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和而坚决的语气制止宝宝。如果宝宝情绪过于激烈,不妨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让他换个环境,缓和一下情绪。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会这门课程。因此,在面对爱哭闹的宝宝时,我们何不将心态放平和,把它看做是宝宝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大人自身的一种学习和成长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