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出生后的两三个月内,如果你扶着他腋下,让他的脚接触硬的地面,他会做出类似走路的动作。 这并不代表他想要走路,新生儿的下肢力量也还远远不能支撑身体,迈步的行为只是婴儿的一种原始反射。 类似的反射有: 脸触碰到东西,嘴就会凑到相应的方向去吸;手掌或者脚掌接触到物体,手指和脚趾就会试图抓握;一潜水就会自动闭气;还有大家熟知的“惊跳反射”。 大概有三十多种类似的反射。 这些反射是人类在早期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譬如手脚的反射性抓握大概是因为远古时代的幼崽需要抓住妈妈身上的毛,不让自己掉下来,进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曾经非常有用过,虽然很多现在基本上都没什么用了,但是依然在每个初生婴儿身上存在。 这些初生原始反射,会随着宝宝慢慢长大的几个月内,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而逐渐消失。具体什么时候消失,每个孩子不一定。 所以,不要看到踏步反射,就误以为孩子喜欢练习走路,去抱着他“练走”,没有独坐、爬行能力的宝宝,下肢力量肯定无法支撑自己,这样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不至于说这样的“练走游戏”对骨骼有多大伤害,宝宝的骨骼弹性还是很有韧性的。只是总是在宝宝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去练习“站立”,会有两个坏处: 宝宝因为腿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自己,会倾向于用小腿乃至脚部的力量来弥补,造成踮脚的习惯(虽然踮脚对增加力气也没什么卵用)。这个习惯对以后真正学走路掌握平衡是有妨碍的,改起来会不太容易。宝宝容易把兴趣点关注在站立和行走上,可能会跳过爬行,直接去走。而爬行,是对宝宝的肌肉力量,肩膀的稳定度(影响写字)乃至全身的协调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宝宝跳过爬,直接走,就永远错过了这个锻炼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很多没爬过的孩子,身体协调性都不太好,橙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发展孩子大运动,要遵循规律,一步一步的来,从趴着,坐着,爬行练起,所有肌肉都够力量了,自然水到渠成,千万不可以跨越式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