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 最近看男友越发不顺眼。 以前每天下班后,他会去慢跑锻炼,或者看点专业书、学学感兴趣的视频剪辑。 而现在的他,下班回家就对着手机一整晚,和同事开黑、吃鸡。 听着他打游戏时大呼小叫的声音,我抱怨不已,他却振振有词: “我这不是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嘛,同事都在打游戏,我得跟他们一起,才能显得合群。” 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于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 于是,多少中国年轻人,陷入了一种叫作“假装很合群”的症状里。 明明周末想去图书馆学习,舍友却都在刷剧打游戏谈恋爱,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却为了合群去喝酒应酬、唯恐被同事排挤; 明明不爱看综艺,但身边的姐妹都在追《创造101》,为了找话题,你不得不也夸起了王菊,骂起了杨超越; 明明一个人活得比谁都要精彩,却害怕被世俗称作“剩女”,只好答应相亲、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 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但正如毛姆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有人说: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浪费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雷打不动的24个小时。 你将时间花在“合群、为别人而活”上,就注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少了。 当你合群时,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在伪装? 逼着自己合群,不辛苦吗? [图片] 02 自媒体作者老K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年假期,他回老家见到了很久没见的小学同学周一泽。 酒过三巡,一泽开始对老K抱怨起自己的处境: 这几年他开货车四处跑运输,落得一身司机的职业病。 每次过陕西,过乌鞘岭隧道的时候,路况不好弯道很多,路边全是万丈深渊悬崖峭壁。 夏天还好,冬天路滑,一泽好几次都吓得快尿裤子,可是还得去。 老K问一泽为什么不换种活法,何必这样折磨自己。 一泽特别正经地告诉他: “我们村的年轻人这些年一直跑货车,不上学的年轻人都在干这一行当。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稀里糊涂地就去做司机了,不去会显得非常不合群。 别人都在做这个行当,我不去做我就落后了,我得跟他们合群,这样他们才会带着我多拉货多挣钱。 虽然有时候让我跑的线路不好,跑夜车也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为了融入他们圈子,我得去跟他们一块打拼。” 为了合群,有多少年轻人甚至搭上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忘记了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失去了自身的判断,最后只能让生活越来越糟。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自己。 [图片] 03 知乎网友姚语寒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个研究生室友,每天早上6:00起床,雷打不动听CNN,然后跟着念,坚持了三年。 毕业后其他人都去考公务员或者进企业,只有那个室友走了一条不寻常路,去阿联酋航空做空乘。 于是,在所有合群的人都朝九晚五、活得越来越平庸的时候,他已经飞遍了千山万水。 后来可能是飞累了,五年后他又回国考了公务员,找了个专业对口的职位,几年攒下的钱在单位附近买了个小公寓,一直未婚。 他每个假期都飞国外,许多国家他当空乘时已经去过,再去深度游。 对比之下,我们的合群显得多么平庸无趣: 我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大学里肆意挥霍着青春,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再努力攒钱,幻想有一天能周游世界。 而不合群的他,趁年轻先周游了世界,看够了风景之后,才回来安家立业。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许从十年前某个清晨6:00就已经开始了。 有人天天早起学习,不顾他人的冷言冷语,为自己的目标持续不懈地付出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却为了合群,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拼命地融入集体、伪装自己。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 他们只追逐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为做出令自己无悔的选择。 [图片] 04 比起伪合群,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有时候反而显得更可爱。 就像梁朝伟,不喜欢交际应酬,总是和外界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感。 剧组拍完戏,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唱歌,梁朝伟却几乎不参加:“你们玩,我回家。” 张国荣、王菲等一帮朋友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而梁朝伟却一个人躲在旁边喝茶。 内向又不爱交际的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有声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独。 他会自己买张票去中央公园看雪景; 他没事的时候就在片场放烟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流星; 他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禅修班,在简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就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所说: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 太多人在迎合别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却在独处中找到了内心的边界与平和。 又像陈道明,在充斥着浮躁与诱惑的娱乐圈,不爱聚会、不接应酬。 不说客套话、不怕得罪人、不跟圈子妥协,尽力把每一部作品演好。 不合群的他,喜欢在独处中沉淀自己。 他会弹钢琴,会演奏萨克斯、手风琴,在拍戏的间隙,他习惯用音乐获得内心的平静; 他爱看书,从鲁迅、胡适,读到李敖、北岛,被称为“中国读书最多的演员”; 他喜欢画画、书法和下棋,在家拿着毛笔抄《道德经》,还经常为女儿做糖人、面人。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注定要走。 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 05 合群还是独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选择。 没有所谓的对错,关键是听从你内心的想法。 如果你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别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才是问题。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你不需要去刻意迎合。真实的你,就很好。 共勉。 图文来自网络 谢谢作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