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了朋友一起下午茶。朋友带来5岁的女儿朵朵,大家在咖啡馆坐下后,朋友给朵朵点了一份冰激凌。冰激凌之于小孩子,也许比一大笔年终奖给我们带来的欣喜还要多吧。朵朵一边吃一边幸福的手舞足蹈,突然不知怎么回事,冰激凌啪嗒一下掉地上了,裙子上也蹭到一大块。朵朵楞了楞,然后转头过来看着她妈妈,小嘴瘪着,感觉快要哭了。 想来也是,糊里糊涂冰激凌掉了,裙子也脏了,心情一下子打入谷底,多委屈啊。可是,朋友并没有在意,轻描淡写的说:“不就一个冰激凌吗?算了,掉了就不吃了呗。”朵朵一听,不仅没有“算了”的意思,还立马哭起来。朋友觉得有点尴尬,连忙说:“谁让你刚刚吃东西手舞足蹈来着?你看你衣服都蹭脏了,我还没批评你呢,你倒哭起来了,快别哭了啊!”可是朵朵却越哭越大声,朋友有点不耐烦了,大声说:“明明你自己搞掉的啊!有什么好哭的?!真是不讲理!不准哭啦!”可惜,朋友的话完全没有管用,刚刚乖巧的朵朵,这会儿不依不饶哭得完全停不下来,本来下午茶后一起晚饭的计划,也就这样取消了。 为什么我们不爱“哭”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旦孩子开始哭,很多家长便会想一切办法进行制止。温柔一些的会哄孩子说:“乖,别哭了!”鼓励型的会说:“宝宝不能哭,宝宝要勇敢!”耐心差一些的可能会呵斥“有什么好哭的”或“不准哭”!还有想孩子快点安静下来便吓唬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咯”或“再哭警察叔叔来抓你哦”。总之”哭”,是被禁止的。 很多人说,我们希望孩子每天都开心,当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实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疏导坏情绪的一种武器,只有适时将坏情绪疏导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所以,“哭”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哭”为什么却被冠以“不勇敢”、“不听话”、“不讲理”等等各种标签而被阻止呢?因为,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引起家长的焦虑,让负能量飙升,最后失控崩溃。 所以,我们不喜欢“哭”的孩子。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焦虑,而阻止孩子哭,其实是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让自己获得“我是好妈妈”、“我是好爸爸”的满足感。 每次哭泣都是孩子的成长 哭与笑一样,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这是一种“原生”的能力,严格来说,“哭”其实比“笑”发育得更早。初生婴儿在饥饿、疼痛、尿布潮湿或有其他不适时,就张嘴啼哭。这是婴儿特有的语言,通过“哭”来告知自己的需求,寻求帮助。这个时候孩子是处于全能感时期,他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哭能控制一切。 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尽情发泄,哭过了会好过些。研究人员相信,眼泪可以帮助人减少由大脑在压抑时所产生的有害的化学物质(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爱哭的人在情绪上、身体上不比不爱哭的人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哭”往往掺杂了更为复杂的因素,他发现世界好像不是他想象中围绕他转动,有很多原则不能打破,有很多规则不能逾越。当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或遇到不高兴、不舒服的事情时,孩子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哭是情绪的一种,而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爱孩子是允许孩子哭泣 孩子哭,大多数父母都会坐立不安,焦虑纠结,难以接受,所以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停止哭,但其实,一再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让他哭,会给他带来很多危害! 1、 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封闭。 2、 情绪越积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会以父母不可预知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3、 从父母身上学到同样粗暴的处理情绪的办法,对他人及自身情绪缺乏了解,无法敏锐地察觉他人感受,或漠视他人的感受。 4、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试图以此搏得父母欢心。一旦脱离父母,遇到合适的机会,则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如攻击小伙伴,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现得蛮横不讲理等。 5、 压抑自己情绪,习惯以“刚强”的假面具示人。当遭遇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反而更缺乏韧性。 所以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释放坏情绪的机会。接纳而后释放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实在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比起只想看孩子笑脸而一再制止孩子哭泣,允许孩子哭泣是爱孩子更正确的打开方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