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好的孩子学业表现更优异,与人相处更融洽,因为他们拥有更坚强的意志,经得起困难和挫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非常必要。 上次常爸预告了提升孩子自控力的游戏训练,大家纷纷表示期待,所以今天《提高幼儿自控力的五个方法》来啦,爸爸妈妈们快来接! 01信守承诺,奖励延迟享受 常爸之前有篇文章里提到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 4 岁的小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实验人员现在需要离开一会儿,15 分钟后回来。 如果他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糖,那么可以再得到一颗;如果已经吃掉了,就没有奖励了。 据实验观察,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急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 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打发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实验人员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 实验继续跟踪调查这批孩子到 14 岁,发现自控力更强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平均比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高出 120 分,在学校里表现更优异,和他人相处更融洽。 而那些忍不住吃掉糖的孩子,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到这些孩子成年以后,吃到两颗糖的孩子表现出更坚强的意志,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地位和收入明显高于只吃到一颗糖的孩子。 后期有许多修改版的跟进实验,其中一个比较有名的是 Celeste Kidd 的关于信任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Kidd 把 28 个小朋友随机分成 A、B 两组,每组 14 人,在做棉花糖实验前,研究人员分别与两组小朋友做游戏。 游戏时,研究员给了两次承诺,A 组的研究员两次都信守承诺,而 B 组的则两次都食言。 结果在棉花糖实验中,A 组的小朋友有 9 个等了 15 分钟,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而 B 组的小朋友只有 1 个等了 15 分钟。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会信守承诺,给他第二块棉花糖,为什么他要白白等那 15 分钟?对他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块棉花糖。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为了图一时省事,给孩子开空头支票,比如“你乖乖坐着等我十分钟,马上带你去公园坐小火车”。 然后等手头的事一忙完,马上食言,或者换了一个相对小得多的奖励——不去公园坐小火车了,就在小区里转转。 这些家长以为骗骗小孩子无伤大雅,其实是在一点一点地蚕食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并让孩子在潜意识里树立起“延迟享受”不如“现时享受”的观点。 这不仅容易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孩子将来更难管教。 适度的惩罚和奖励都是有效的管教手段,但如果孩子已经在潜意识里对你的承诺不再信任,他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的动力都可能减弱。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长的一诺千金就是“道”,而其它的训练方法则是“术”。 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而只是花时间去尝试各种方法来训练孩子,是重“术”轻“道”,舍本逐末,很难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效果。 02玩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 有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叫“红灯停、绿灯行”,适合几个 3~4 岁小孩一起玩。估计各位 80 后的家长小时候也都玩过。 家长/老师叫“绿灯”的时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红灯”的时候就必须停住,做错动作的孩子要回到出发点重新开始,看谁最后第一个过终点线。 我们只要在这个游戏基础上加一点小改变,就能起到训练孩子自控力的目的。 当孩子习惯了“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则后,把规则倒转:叫“绿灯”的时候必须停止,而叫“红灯”的时候可以往前走。 家长可以自己设计出很多类似的游戏。比如,在很常见的 Freeze 游戏中,听到音乐的时候要跳舞,音乐停了马上静止。 在孩子习惯了这个规则后,倒转规则:听到音乐的时候不动而音乐停了反而要跳舞。 再如,听到快的音乐的时候动作放慢,听到慢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变快。 或者,在放音乐的时候家长做一些动作,但要求孩子这时只能观察,不能模仿,只有在音乐停止的时候才能模仿着做。 做这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目的就在于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自己冲动的能力。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自控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这种游戏可以提高其自控力。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做一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事,像每天用左手刷牙,只要长期坚持,也可以改善人的自控力。 03玩角色扮演游戏 对一个 3~4 岁的孩子来说,叫他尽可能久地安静地站着,他可能坚持不到一分钟,但是如果你让他假装守卫一座城堡,他可能坚持五分钟。 角色扮演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乐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自控力。 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会的,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孩子会非常主动地认真对待这些规则,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同时,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标的早期训练。 以“守卫城堡”为例,在这个游戏当中,他们学会遵守城堡守卫员的规则,抑制了他们到处乱跑的本能冲动,自控力也因此得到训练。 角色扮演游戏的场景可以有很多:医院、商店、学校、市场等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设计。 美国现在开始流行一种学前教育课程叫“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s),这种课程的一部分就是在一般的角色扮演游戏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创新性的元素。 比如要求孩子们游戏前讨论出游戏规则,计划一下自己在游戏的时候想干什么,并记录下来(不会写的话就画下来),然后坚持执行自己的计划。 一些近期的研究表明,参加心智工具课程的孩子显示出更高的自控力和执行力。 由于完整的心智工具课程设计比较复杂,且一般需要在幼儿园里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完成,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对一般家长来说,在家里仍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04鼓励孩子做计划 计划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计划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较强。在前面说到的“心智工具”里,就把计划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游戏当中。 有研究表明,玩国际象棋的小朋友,会显示出更强的计划能力(实验是基于国际象棋做的,但其它棋类,如中国象棋、围棋等,应该也是同样的效果)。所以玩棋类游戏,或许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当然,父母不要为了刻意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而逼着孩子去学下棋。事实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 比如去商场前,先计划好要买的东西(是买玩具还是买零食?是买一件玩具,还是买两件?),到商场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能出现计划买一件玩具,最后买回四五件的情况。 让孩子习惯这种按计划买东西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现孩子在商场满地打滚要求买这买那的情况。 要是计划买一件,但是遇到两件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怎么办?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学习“取舍”和 “计划”的好机会——让孩子选其中一件,然后和孩子商量好,一周后(或一个月后、或孩子生日时)来买另一件,并在小本上记录下来作为凭证,然后信守承诺,按时把玩具买回来。 要提醒家长的一点是,家长在这件事上必须自己要有自控力,严格执行计划,否则给孩子留下一个“计划就是用来打破的”印象,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05从小学习一门外语 学习外语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困惑:难道知道“狗”在英语里叫“dog”就能帮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诱惑了?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学习多种语言能够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语言上占优势。 原因是:学多种语言是很有挑战性的,双语的孩子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必须抑制另一种语言的干扰。 而“自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抑制现时诱惑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将来要实现的目标上。 双语的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在练习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们比单语的孩子有更多训练的机会,显示出更强的自制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双语者在两种语言间切换的时候,他们的前额皮质、基底神经结和前扣带皮质会很活跃,而这部分的脑组织在执行需要自控力的任务时也很活跃。 换句话说,双语者平时更频繁使用与自控力相关的这部分脑组织。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为什么说两种语言可能提高自控力。 从小就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上面这些方法爸爸妈妈赶紧用起来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