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隔壁邻居家孩子,多听话” “你大姨家的孩子,又拿了个全国XX奖” “你二舅家的孩子,又出国参赛了” “你看那对面五层楼家的那个谁,这么晚了,学习的灯还亮着呢!” “那……” “停!停!Stop! 那是别人家孩子,我就这样,要不?您去养他们家的孩子?我去当别人家的孩子……” 从此,你家孩子再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只想昂着头翻白眼走过去,只要看到那谁家那谁,心里就是那个恨呀,牙那个痒呀,嘴那个撇啊,哼,甭提多不屑,多不爽了,即使之前还有那么点儿欣赏,现在也是荡然无存了!  看到没?你的比,没激励孩子,反而给他树立了一个敌人。之后,即使很熟很亲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似乎有了某种张力,又有了份疏离,而始作俑者就是我们这些大人们。 要激励孩子,首先就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大人们往往会把更多的专注力投注到孩子的缺点及问题上,并且往往还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评判。 放大孩子的缺点,却神话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从而希望孩子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增加内疚及羞耻感,从而让孩子可以“知耻而后勇”,从而激励孩子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 这往往是家长们的通病,恨不得集所有别人之所长于自家孩子于一身,从而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期待。 这也是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往往是由于自我欲求得不到满足所致,从而希望通过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 但往往越是比较,就越是来气,越来气就越指责抱怨,孩子就越来越不自信,那些你看到的其实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真成了最大而顽固不化的问题,因为“比”的过程就是在对孩子“负强化”的过程,也会将大人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孩子大人恐怕都不好受。 如果是偏小的孩子还会造成内心的不安全感,因为TA会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因为我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从而构建了 “我不好,我不可爱,我无能的核心信念”,从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而倘若在青春期,便会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也会增加嫉恨与自卑的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地成长。 看别人教育,教育给别人看,是家庭教育的两大误区。 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人生轨迹等都各不相同,按别人的模式去教,和别人去比,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优雅,也扼杀了孩子的特长和优势。  用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孩子的幸福和成功,是内心的虚荣和自卑。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要能认识并接受孩子间的差异性,差异并不等于差距,要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 帮孩子制定目标,一点点进步,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让孩子努力尽力地做好那个当下的自己,并不断地鼓励他,赞赏他,这样孩子便逐渐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也有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所以,把眼光收回来,别光顾着看别人,却走错了自己的路,别让别人扰乱了自己的步伐。 认清真实的自己,做好自己,只需按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张望、不打探,不惊慌、不气馁,不卑不亢。 可以去欣赏但不去羡慕,不跟着别人的路走,不忘自己的初心,不错失自己的风景, 按自己的方式,安心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全然地走进当下,走进自己,走进生命,孩子是这样,家长也是如此。 让我们长长的路,慢慢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