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身高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可是费尽心思,想尽各种方法助力宝宝长高!然而,急切盼望孩子长高的家长们容易“听风就是雨”,稍不注意就会走进盲区且容易“自以为是”起来,造成宝宝长不高或是错过了最佳生长时期。今天,我们来看看育儿专家如何为父母“拨乱反正”! 气定神闲之 “早不长晚长” 部分家长由于受到“早不长晚长”的错误观念影响,没有注意宝宝的身高增长监测,待到孩子过了青春期仍比同龄人矮时才去就医,而此时最佳的增高时机已过,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宝宝最终身高矮小。 0-3岁:生长快速期。对于宝宝成长发育的帮助最大,是身高的黄金储备期。1岁内身高增长迅速,一年约长高23-25cm;1-3岁每年可增长约8-10cm。 4-11岁:生长均衡期。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年均5cm-7cm左右,也是身高差距拉大的时期。 12-14岁:生长突进期。孩子进入青春期,身高突飞猛进,生长前期年身高增长可超过10cm,高峰期过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多,生长速率锐减,直至完全停止生长。 15岁至骨骺线闭合:生长挖掘期。最后的生长机会,身高增长随着骨骺线的闭合而逐渐停滞。随着青春期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孩子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从每年2-4cm下降到1cm,再进入身高增长终止期,此时的身高基本已近似于成年身高。 由此说明,身高的增长过程有年龄阶段性及规律性。如果孩子每一阶段都正常生长,身高就会正常发育;如果在某一阶段因疾病影响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育障碍,身高增长缓慢就会影响最终身高。而且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育儿专家说】  宝宝的快速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种营养素都会导致各种疾病,使生长发育停滞或缓慢。但是,除了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外,身高增长过程还受到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调节和控制。从婴儿期至青春前期的身高增长,都依赖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因此,要想孩子长得高,并非一味补充营养就够了,而是要补对关键营养素。 很多妈妈都知道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钙”,认为二者是孩子增高的关键营养素。其实不然。对于影响长高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来说,维生素A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维生素A还能增强长骨骨骺软骨中的细胞活性,促进长骨(四肢)增长,使得身高纵向生长,这可是长高的关键哦!因此,育儿专家建议父母,对于孩子长高这件事来说,维生素A、维生素D、钙三者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尤其以维生素A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家长重视补充这三种营养素,即每天1粒伊可新加适量补钙很有必要,以保证身高增长拥有更全面的保障。 得意忘形之 “早长一定高” 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宝宝高过同龄人沾沾自喜,认为宝宝现在身高较高,未来身高一定不会矮。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突然比同龄人明显高出一截,但此后几年身高却基本接近停滞,最终身高也没有同龄人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孩子发育过早导致骨骺端提前闭合引起的,早发育、性早熟会导致孩子生长周期提前1-2年,身高最多可减少增长10cm。尽管现阶段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孩子之上,但骨龄已远超过实际年龄,身高增长有效期大大缩短,很快便会停止长高,这类孩子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由于受到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早发育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家长应及时给孩子做发育评估,注意监控骨龄增长,而不只是监控身高增长。外加市面上会有一些五花八门的增高药物、助长食品等等,其中多包含性激素,还有就是现代饮食中多油炸等快餐食品,容易引发性早熟,这些都会使骨龄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可生长的时间缩短,耽误宝宝长高,最终导致身高矮小。 【育儿专家说】 事实上,长高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受到包括遗传、个体、营养、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宝宝出生开始,需要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和比较,同时还可以增加骨龄监测,不仅能够避免生长障碍方面的疾病,还能够根据监测结果对宝宝的成长进行合理的干预管理和身高促进。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后天因素对于成年后最终身高的影响,足足有10cm之多!所以,家长应该抓住这30%左右的机率,在上文我们提到的不同长高关键时期,补充维生素AD等关键营养素,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对孩子的身高生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后天干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