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和团聚与期待相伴的,却往往少不了焦虑。
有人怕逼婚,有人怕“熊孩子”;有人怕走亲戚,也有人怕被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到这个节点,各种“春节应对XX指南”便沸腾了。不过,与大家吐槽甚多的“熊孩子”相比,团长却觉得,明明是“熊大人”更可怕!
最近就已经有不少要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的妈妈们,开始吐槽往年春节期间的种种窘迫:费劲洪荒之力养成的饮食习惯,春节只用一天就毁了;孩子在人群中被逗弄得不知所措…
这样的“玩笑”只会逗坏孩子
你是不是那个“熊大人”?
你的孩子是否也要应对这些“熊大人”?
想一想,你小时候或者你的孩子,
对以下这些“逗弄”的话熟悉么?
不排除大人们或许是想和孩子套近乎,但是套近乎的方式有那么多,交流沟通的方式有那么多,为何大人们总是翻来覆去就是这些话?
或许有人觉得把“逗孩子”这个问题摆出来是矫情,是大题小做。因为“我们也是这么长大的”,然而我们的成长方式,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敲黑板!要严肃地为你们分析一下这些“逗”娃话语的实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样:
逗孩子的话实质孩子的感受可能造成的后果乖,叫哥(事实是叔叔)欺骗、愚弄疑惑不信任任何人叫声阿姨,给你红包引诱犹豫有的不叫,有的违心地叫(分裂)这孩子胆子可真小评判受挫低自我价值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是女孩(事实是男孩)愚弄不被尊重伤害自尊心不说话我就抱你啦吓唬害怕不敢跟别人交往对,这些逗娃的方式或许不会直接给孩子们造成一万点伤害,但是光一点,都足够穿透孩子的身心,甚至对他们的未来性格和心理造成影响。
他们无法分辨那些话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所以即便再“离谱”的玩笑,也会引起他们的不安或恐惧。况且,每个小孩的脾性都不同,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也不同,没有原则的逗,只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伤害。
这样一个“逗”字的背后,其实是把孩子物化了,没有给出应有的尊重。似乎孩子们生来就是“好玩的”“可以逗的”。大人们会利用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单纯,拿他们眼里重要的事情开玩笑:爸妈的爱、孩子的性别、玩具……享受把孩子的情绪玩弄于股掌中的乐趣,这不是玩笑,是戏弄!
更可怕的是,爸妈可能也觉得这没什么。或者碍于情面,不便翻脸,只好硬挤出微笑,试图用“哎呀,XX只是在和你开玩笑”敷衍孩子。
遇到这样的“熊大人”,该撕就撕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