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婴幼儿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自己,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1968年的一天,他带领助手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这些学生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老师们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对名单里的孩子表现出了更高的期望,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让这些孩子更加聪明。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大人们表现出的关注、肯定和期望,会促使孩子发展的更加优秀。
表扬也是门艺术,那么如何把握这门艺术呢?
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
心理学家德韦克通过研究证明,
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
经常被赞美“努力”的孩子比
被赞美“聪明”的孩子
更有自信和开拓精神。
过程比结果更值得欣赏
抓住表扬的关键点,
具体地表扬,
不要只有一句“你真棒”,
要尽量说出一些值得赞美的细节,
描述出你对他的这些进步而感到骄傲,
例如,表扬孩子学会了某项技能,
或者明白了某种道理。
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他们自我感觉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例如,整理玩具、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等。
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并及时对他们的进步做出反馈。
避免频繁的表扬
父母盲目的赞扬,
容易让孩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建立起“我必须被重视”的自我概念,
无法面对挫折。
当孩子的好习惯在表扬中慢慢培养起来后,
表扬的频率可以逐渐降低。
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交往,
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帮助孩子去除“自我中心化”。
减少物质诱惑
过高的物质奖励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
导致他们无法认清自我的价值。
孩子被表扬,能力得到认可,
内心收获自我满足感,
从而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而更加努力。
如果家长总是以丰厚的物质作为诱饵,
孩子的进步就变成由“外力”来推动。
表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
我们应当满足孩子对表扬的需求。
孩子追求表扬是自我概念的一种积极表现,
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时,
一定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
表扬有度,才能让孩子更聪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