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盼万盼,总算盼到宝宝学会自己使用勺子一口一口吃饭了,但是,“边吃边玩”或者“边吃边看ipad”却变成了不少宝爸宝妈一到“饭点”时的痛。

只要一上饭桌,手机或者ipad就立马成了宝宝的“下饭菜”,缺一不可;
或者是手里总攥个玩具,即便饭菜端到了面前,依然对手里的玩具乐此不疲;
一口饭能含在嘴里5分钟都不咽;
一看到饭勺伸过来,立马把小脑袋一扭;
喜欢的菜一眨眼吃光,不喜欢的菜全部挑了出来,这些还不算,关键是:米饭一口都没动;
有餐椅还好些,没有餐椅在外吃饭的时候,恐怕得一个大人负责“抓住”,一个大人负责喂饭,一顿饭至少消耗2个大人的精力和时间……
怎么办?让娃娃安静地自主吃饭,怎么就这么难?
正好最近换季,也是需要注意宝宝秋季饮食的时机,就和大家来支支招,怎么帮助宝宝更好地吃饭。
1.不要操之过急
在调整宝宝就餐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宝宝对食物的态度和立场。对于刚度过辅食添加初期,1岁~2岁左右的宝宝来说,他们对食物的喜好和习惯,大多数都是“生物本能”。
也就是基本是因为身体条件反射,才要求进食。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喜欢的多吃,不喜欢的不吃;心情好多吃,心情不好不吃;嘴馋的时候不分时间地吃……

所以对于食物的喜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可能昨天吃着很香的食物,今天突然就不想吃了。所以家长尤其是负责宝宝饮食烹饪的家长,千万不要有挫折感哦,这并不是宝宝不喜欢你做的食物,而是TA的身体发育机制造成的。
因此,家长要抱着理解、乐观的态度。都说小孩子成长就是“猫一天狗一天”,今天挑食不爱吃饭,并不代表明天也会不好好吃饭,关键在于,2岁前是养成有规律、有规则地进食的最佳时机,大人慢慢地正确引导即可。
不“时”不食
古人的“不时不食”,到这里也可以引申成“不到规定的时间就不吃”。不要让宝宝接触过多正餐以外的食物,1岁半以后开始,宝宝的牙齿发育大致可以咀嚼和成人差不多进食的食物,所以这个阶段,除了避开正餐时间食用的乳制品(主要是奶粉或者母乳),三餐最好都固定好时间和食量,保证用餐的“规律性”。
三餐之前,最好预留30分钟的“预热期”,比如不要再补充任何食物除了少量水分(不是喝奶)。每顿饭到了时间(比如开餐后30分钟~45分钟),无论吃完没有,都要收起来,下顿再吃,两顿正餐中间不提供额外的零食。
如果在下一顿开饭前(60分钟左右),宝宝觉得饿了,可以适当给他喝些水或者奶,或是玩游戏转移注意力,让宝宝适当体验饥饿感,千万不能用零食来补充宝宝的饥饿感。
温馨提示:
2岁以内还在喝奶的宝宝,可以上下午各安排1次固定的时间喝奶(当然喝奶的量可以酌情增减,以不影响三餐为准),但记得千万要和正餐至少间隔45分钟~60分钟的时间,以免影响正餐的胃口。
进食要有“仪式感”
为了让宝宝感受到进食的重要性,所以平时宝爸宝妈们就要有意识地让宝宝感受到“吃饭”和“吃零食”的差别。
吃饭就要有个吃饭的样子,所以,一日三餐最好有一个特殊的程序,让宝宝能尊重并遵守这个重要的程序。
首先是吃饭前的准备:上厕所、洗手、换上围兜、摆上宝宝常用餐具……这些是小宝宝每日进食前必须规定要TA做到的仪式,这些可以让有自主能力的宝宝自己完成,或者由家长带入。准备就绪后和大人一起开餐进食。
其次是吃饭的地方:尽量固定在家里的餐厅中的餐桌边,有餐椅的宝宝,一定要固定坐在餐椅上,才能“给饭吃”。

专心吃饭,不做和吃饭无关的事情:很多家长吃饭时会看个新闻,或者拿起手机刷一会微信,或者是开个广播听故事,这些举动不仅对进食无益处,更会影响食物的吸收,不利于消化。当然,更不利于以身作则地为宝宝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所以,吃饭时,大人除了不做任何和吃饭无关的举动外,还应该和宝宝保持正常的交流,比如爸爸妈妈碗里有哪些菜和宝宝碗里的一样,爸爸妈妈吃饭的节奏最好和宝宝保持一致,等等,宝宝都喜欢模仿,家长可以适当地夸张一些动作,宝宝很可能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一顿饭吃得也会比较顺利。
控制进食时长
不仅“不时不食”,还要适当控制进食的时长。每次吃饭的时长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太长的时间不仅饭菜容易凉,也会消耗小宝宝对于“进食”的兴奋度。
每顿饭都要有一个时间点,时间到了,就要收起来结束用餐。按常理来说,30分钟足够宝宝吃一顿饭了,除非宝宝吃饭的时候磨磨蹭蹭、边吃边玩。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30分钟还没有吃完,也说明宝宝不饿,或者对饭的需求不强烈。
除此之外,方便宝宝进食,造型又有创意的辅食不仅可以帮助宝宝控制进食时长,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形状更能充分吸引宝宝注意力,让宝宝专心致志的吃饭
此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