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父母长辈的天性,无私而伟大。但不是所有爱的方式都是健康的,家长会不自觉的对孩子产生溺爱心理和行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也是当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死敌,甚至被称之为“软暴力”。
1、对孩子有求必应
很多家长,特别是长辈老人,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即使是一些无理要求。这会导致孩子养成不懂珍惜的毛病,形成贪婪心理,一旦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乱发脾气、大哭大闹。在成长过程中,易形成骄纵、贪婪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纵容行为,放任自由
一些家长对孩子行为不进行任何约束,放任自由。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这样会导致孩子生活懒散、惰怠,没有规矩,长大后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包办替代
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让孩子去主动承担责任,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由家人代办。这会使得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让孩子对家长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一旦离开家长什么事也做不了、也不敢做。这样的孩子会缺乏独立性,甚至缺乏责任心。
4、缺乏教育
即使孩子做错事,家长也不批评、不教育或,对孩子行为的教育浮于表面,没有涉及到问题本质,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害怕哭闹
孩子的哭闹是表达自我需求的一种形态,很多父母则害怕孩子哭闹,只要孩子一哭闹就去哄、去满足孩子要求、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下意识的把哭闹当作一种武器,一旦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哭闹。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孩子自私任性。
对于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在弄清孩子哭闹原因后,可以采取“冷漠”态度应对,在孩子平复后再和他说道理。
6、小病大惊
孩子本身就活泼好动,有些小伤小痛在所难免,有些家长对此会放大情绪,扩大事实,一旦出现小伤病就夸张对待。家长是孩子的镜子,过度的对待小伤小痛,会导致孩子胆小怕痛,遇事受挫也不敢勇于面对。
7、隔代袒护,过分袒护
面对老师或别人指出孩子错误时,家长非但不进行教育改正,反而袒护孩子,特别容易出现在隔代教育上。这会让孩子无法明辨是非,出现错误时,不会反省;遇到问题时,不敢面对解决。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是有自恋情绪的,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自我探索才能打破这种心态。而这些从2岁开始,父母在这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一方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方面让他们学会和他人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家长和孩子间具有最直接最典型的亲密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原始最纯真的爱,但这种爱不应该混沌,健康的亲子关系既要情感交融,也要理智教育,给予孩子的成长教导的指导和保护。
所以家长在避免溺爱产生,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
1、调整期望值,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定位
从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来看,外在的积极期望能够对人特别是儿童产生积极的助长作用,但家长不应该给予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不应该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约束和教育,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控制坏情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家庭教育孩子最初的教育,家长的行为和情绪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处于负面情绪,对孩子肆意打骂或者放任不管,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长大后的坏脾气。不信可以看看身边的人,大多数坏脾气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要么是有个同样坏脾气的父母长辈,要么常常受委屈。
当然,人的情绪难免有高潮低谷,家长应当尽量控制情绪,在对孩子教育时做到理性引导,客观对待,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对孩子产生语言行为暴力,或是冷暴力。
同时,也要重视自身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正如蒙特梭利说过的,“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3、陪伴是最温柔的爱
对孩子的教育,言传远不如身教,父母应该增加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要以身作则的用正确的三观,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生活习惯。
4、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架构也是传统的“4+2+1”形式。不同年代、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庭成员,育儿理念也各有不同。这要求家长在教育中要达成意见一致,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规则,一切按照规则执行,而不是各自为政。不然孩子会挑选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受教,不利于其是非观念,独立人格的养成。
看了这么多,不知道各位家长朋友都有怎样的收获呢?您在平常的教育中遇到过怎样的问题,又有什么心得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