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一段时间突然不爱说话或者有说话不利索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年龄在2-3岁尤其多。宝宝说话不利索,先不要太紧张,家长先要去了解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同时,父母要了解宝宝是否只是说话不利索,还是真结巴。如果妈妈发现宝宝说话时出现连词多、长句停顿、肢体语言多这些情况,通常都不是真正的口吃哦!妈妈要注意观察,才能对症下药纠正宝宝说话结巴的习惯哦!

一、说话磕绊 宝宝很委屈
宝宝不是天生说话结巴,但为什么说话总是断断续续、不流畅呢?其实宝宝有想法表达不出来心里也是很着急委屈的,宝宝结巴很可能是因为以下这些原因哦!
1、语言跟不上思维
2、认知发展与词汇量的矛盾
3、心理因素
也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变得非常敏感和多疑,生怕别人笑话自己,看到两个人在叽叽咕咕地议论什么,就以为一定是在说自己,结果越敏感就越恐惧,越焦虑,变得说话吃力,结结巴巴。这些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语言障碍,会在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时而消失,父母不必急于纠正。
二、纠正宝宝说话不利索的4个误区
爸妈看到宝宝说话不清楚,或者表达断断续续,心里焦急得很呢!但是家长们不要太过刻意去纠正宝宝的说话哦,因为你的催促会让宝宝心理更有压力,纠正结巴孩子4大误区,家长快来看一下!
1、过于刻意地纠正
当孩子一出现结巴现象,家长便立刻纠正孩子,并且要求孩子重复妈妈的发音。其实纠正孩子说话结巴,家长不必操之过急,家长的耐心是最重要的。家长在日常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慢慢说话的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并进行反复训练。
2、嘲笑
宝宝想要表达但又表达不出来,把小脸都憋红了,妈妈看着就觉得十分好笑。有时候宝宝说话结巴,一些词语重复发音,妈妈竟然笑话宝宝还模仿起来。家长这样嘲笑孩子的说话方式,很容易让宝宝有自卑的心理,万一宝宝因为不想出糗而缄口不语,后果更是严重。
3、催促
孩子说话总是断断续续,想要表达的东西说不出来,搞到家长心里很是焦急。因此会不自觉地催促孩子说快一点,有时候甚至会严厉批评、大声训斥孩子“再大声说一遍!说清楚一点!”家长这样急于纠正往往很容易会适得其反。
建议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关注点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鼓励其敢于张口,且不要着急,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鼓励孩子在讲话时放慢速度,随心所欲地讲。
另外,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也不能急躁,必要时家长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的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地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张口时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
4、过多使用短句交流
孩子说话断断续续,难以表达清楚,家长便让孩子用短句交流,这样似乎能够改善孩子说话口吃的现象。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孩子过多地使用短句交流,一旦形成习惯以后就很难改变。而且人的思维是连贯性的,因而人们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也是逻辑、连贯的。孩子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能力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短句交流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会对孩子的思维发展造成影响。
因而让孩子好好说话,就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即便让孩子放慢速度说话,也不要鼓励孩子用短句表达,甚至用简单的词汇表达就算了。当孩子表达不完整时,成人可以补充有关词句,教孩子复述。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在看故事书的时候朗读出来,或者通过游戏来让孩子说完整的话。
比如妈妈和孩子玩“奇妙的口袋”游戏。在口袋中装进若干玩具,妈妈与孩子轮流摸,每摸到一样玩具必须说:“我摸到了XX,我们可以干什么。”例如摸到皮球就说:“我摸到一只皮球,我们可以拍皮球。”这种游戏能培养孩子说完整的短句。
(文章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