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邻居宝妈聊天,她跟我诉苦。 前年刚生了二胎,本来觉得一一个孩子孤单,两个孩子在一起热闹,可没想到,生二胎成了这辈子 最后悔的事儿。 过去,她总觉得,一一个孩子也是养,两个孩子也是养,可没想到,孩子的小心思,比她想象中复杂得多。经济压力还算小事,关键是两个女儿,整天各种吵。 米 这样的事,生活里确实不少见。养育二胎,绝不只是花钱那么简单。 爸妈每天下班回家,是陪老大,还是陪老二?老大和老二有冲突了,是顾老大还是顾老二?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平衡解决,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处理都是错。经常着急上火,更有甚者,“每天全凭吊着一口仙气吊着。 米 从孩子角度.上看,更是各种惨烈。 在一项对中国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8%的受访者都曾经和同胞手足吵过架,打过架的更是超过一半。 而因为父母过度偏爱一个孩子而引发的悲剧比比 皆是。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从不觉得自己在区别对待孩子,可有些脱口而出的话,落进孩子耳朵里,就是另外一番解读。 下面三句话,千万不要说出口。 Part.1 “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 这句话,上一代人几乎从小听到大。 记得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她们那一代人中,做老大是件很悲惨的事情。 即使在今天,很多二胎家庭里,很多父母还是把“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这句话,当成解决矛盾的 万金油。 我们家亲戚有一对姐弟,姐姐比弟弟大4岁,从小到大,都是姐姐让着弟弟。 有好玩的,弟弟先玩。有好吃的,弟弟先吃。前几年,姐姐还会反抗,哭一哭,闹一闹,可这几年,越来越沉默,看见弟弟抢走自己的东西,也无动于衷了。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从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 递给姐姐,她犹豫了半天,还是揣进口袋,说要留给弟弟。 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心疼。 每次和孩子爸妈说起这件事,他们的态度让我很惊讶,好像有了弟弟,姐姐自动就会长大,却常常忘记,被忽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心理学.上有一种“焦点效应”,说的就是一个人经常高估别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 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种现象归因为自卑,他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才容易缺乏自信,总担心自己不够好,而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 同样是二胎家庭里的老大,蔡少芬的大女儿汤圆却一.直是"宠妹狂魔”。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汤圆对妹妹尽心尽力,一下大巴车就拿上两个人的行李。全程自觉动作流畅自如,就像照顾妹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小妹包子经常甜言蜜语地哄姐姐,让姐姐帮自己拿东西,姐姐就算手上塞满了,也还是护着妹妹,舍不得她累。 其实女儿有如此高情商,两个女儿之间相处得如此之好,和蔡少芬的用心教育有很大关系。 蔡少芬的育儿经里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她一直说,“姐姐是不用让妹妹的,大家是互相帮助的,人和人之间不比较,才会快乐。” 米 这就和一般家庭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是完全不同了。 理解孩子的感受,平等、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才会让他们有更好的相处方式。 Part.2 “你看看哥哥,跟你哥哥学学!” 如果前面第一句话是老大的痛点,这句话可就是老二的劫难了。同胞竞争可能是有的人一辈子的 痛楚。 二胎家庭的父母们最擅长的就是把两个孩子比较,谁听话就喜欢谁,以为这样就可以起到互相制约的目的,但其实,竞争意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米 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也不在少数。 我有个邻居,有两个孩子,老大读书不行,父母砸了不少钱给他上补习班,可儿子就是不长进。可老大这个姑娘,从小就聪明,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上学读书从来不发愁,写作业还从来不用人看着。 邻居逢人就说女儿争气,儿子操心,有时候当着孩子也-一点不顾及。 每次看着哥哥蔫头耷脑地站在姐姐旁边,心里都有那么一种莫名的凄凉。 米 记得小时候,每次父母拿我和邻居家的孩子比时,我都怼回去,“家境不同、环境不同,有什么可比性?” 可如果换做是兄弟姐妹,恐怕来个反驳的理由都没有了。 一样的教育,同样的资源,怎么就你做不好?这种自我怀疑,不知道是多少孩子成年后的梦魇。 美国教育学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在《没有对抗的兄弟姐妹》中这样建议: 当你想要比较两个孩子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你无论想对这个孩子说什么,直接说就好了,不要牵扯到其他孩子 内容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