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子酒,并不适合月子喝 在内地,月子酒的地方风俗也由来已久。比如大家熟悉的客家娘酒、浙江月子水、醪糟、酒酿鸡蛋、酒酿圆子等等,都是把月子酒来给产妇直接饮用或入菜食用。 月子酒的酿制方法不同,因此它的酒精度也相差很大,有的高至10度以上,在某宝上则能搜到一些号称0酒精的(可能吗?下面讲),还有更多是家庭自制的月子酒,那度数就更难控制了。 《美国儿科学会母乳喂养指南》明确指出: 1. 酒精可以通过母乳传给宝宝,酒精并不像传言中能提高泌乳量,相反,摄入各种酒精类物质会减少宝宝的吃奶量。 2. 酒精可以改变母乳的味道,而有些宝宝抗拒这种味道。 3. 一份酒精性饮料可能暂时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然而,宝宝通过母乳长期多次摄入酒精仍存在风险。 著名儿科医生虾米妈咪也告诉我们: 酒精并没有催乳的作用,相反,大量酒精会抑制泌乳,影响婴儿健康。 月子酒,不仅无助于下奶,反而减少奶水,导致宝宝厌奶。 除此以外,关于月子酒对宝宝的健康影响,科学界还有以下的研究结论: 1. 宝宝通过母乳摄入酒精,可出现减少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增加浅睡眠等睡眠紊乱或异常兴奋躁动。 2. 哺乳期妈妈每天摄入10克酒精,可能导致孩子生长和运动发育滞后。 3. 哺乳期大量摄入酒精,可以导致宝宝过度镇静,体液潴留或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4. 哺乳期食用含有酒精的“滋补品”,可导致婴幼儿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倾向(该研究根据新加坡华人妈妈的临床统计所得)。 5. 酒精还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和脊髓的发育。 6. 在和宝宝同床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妈妈在睡前摄入酒精,哪怕不喂奶,宝宝发生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将增加9倍 (Blair, Sidebotham, Evason-Coombe, Heckstall-Smith, & Flemming, 2009)。 (二)月子酒,煮过就可以食用了吗? 很多地方的坐月子习俗会认为,用月子酒煮菜,跟直接喝酒不一样,因为煮过,所以对产妇身体有益,“补气血、瘦身、催乳、排恶露……”。 而实际上呢? 有这样的一组研究数据,你应该知道: 1. 在已经沸腾的液体中,加入酒,然后停止加热,将有85%酒精残余。 2. 往食物上喷撒酒类短暂燃烧,会有75%酒精残余。 3. 将酒加入食物中,并煮沸(这是月子酒最常使用的烹饪方式): 持续沸腾15分钟,将有4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35分钟,将有35%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1.1小时,将有25%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1.6小时,将有2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2小时,将有1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2.6小时,将有5%酒精残余。 也就是说,酒精并不能通过烹饪的方式,变成水。酒精溶于水,加入到汤里的米酒、黄酒即使经过煮沸,只要没有煮干,也仍然会保留在汤水当中。 无论母乳妈妈是直接喝月子酒,还是食用含有酒的月子菜,都会不同程度地摄入了酒精,从而产生上一part我们所谈到的健康风险问题。 因此,月子酒,无论是多根深蒂固的地方习俗,在本个世纪,我们仍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果断地在整个哺乳期里,把它剔除出我们的菜单。 最后,七太太还上某宝搜了一下“月子酒”的关键词,真是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