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宝宝晚上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哭闹,家长怎么做都不行,宝宝还是不停的哭闹,这时候就要警惕是肠绞痛。
什么是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或称肠痉挛。并不少见,可发生于1/4生后两周到四个月的宝宝,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跟肠道功能不成熟,肠蠕动不协调,食物刺激(不耐受或过敏),胃肠胀气等因素有关。
如何判断?
出现时间:一般在生后2-4周开始出现,4个月左右消失。过早过晚都不常见,不应首先考虑肠绞痛。
发作时间:夜间相对多见,尤其是晚上5-11点这个时段,“夜哭郎”的说法比较形象,当然男孩女孩的发病率并没有区别。
发作特点:肠绞痛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三个三”:一天累计超过三小时哭闹,一周累计发作超过三天,累计发作超过三周。单次哭闹不易安慰,一般都在二十分钟以上。典型表现:阵发性发作,表情紧张,烦躁,尖声哭闹,有时候歇斯底里,双手握拳,脸涨红,常见肚胀,双腿不时来回伸缩。临床症状也可以不典型,医生会在查体的基础上综合判断。
发作间歇:发作间歇吃奶、情绪、玩耍基本如常,体重增长也基本满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否则需要考虑其他器质性疾病。
注意:婴儿肠绞痛是一个排除其他疾病后的症状诊断。首次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请医生进行检查,除外其他严重疾病。过度哭吵的原因很多,如果跟平时差别很大,或伴发热、咳嗽、吐、泻、便血等症状,还是去医院就诊,未必都是肠绞痛。千万别想当然贻误病情。
如何干预?
1、神奇抱法
对大多数三个月内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神奇安慰效果(见视频),家长们可以试试,注意刚开始时在床垫上练习,不熟练时颈部容易滑脱,不要失手摔到孩子。
2、腹部按摩
大人将手掌放入温水中捂热,放在宝宝腹部,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按摩。可以凑近宝宝一边揉一边轻声跟宝宝说话或吟唱。
3、竖抱拍嗝
可以减少宝宝胃腹部胀气,应该在每次喂奶后拍嗝5-10分钟,或至气体排出,同时需避免过度喂养。
4、饮食调整
一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的妈妈回避一些常见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牛奶、鸡蛋、花生、虾蟹等),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葱、姜、蒜、酒精饮料、咖啡等)有望令宝宝的症状缓解,但这方面个体差异很大,需要尝试。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如果怀疑牛奶蛋白过敏,可以考虑将普通配方奶换成水解蛋白配方的特殊奶粉观察至少2-4周。
5、药物治疗
有限的研究证据认为口服益生菌、西甲硅油会有缓解作用,这里注意几点:益生菌每次服用至少两周以上。服用西甲硅油可减少胀气,但仍然需要认真拍嗝,正在口服甲状腺素的宝宝不要同时服用西甲硅油,会影响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