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几个咨询,一个是关于亲密关系的,一个关于亲子问题的,但聊到最后,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付出和牺牲型的,为了孩子和家庭可以付出一切,但一个换来的是丈夫的冷落,另一个遇到很多孩子的问题。 他们都问我: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如果我做得不够好,那我该如何做才能让老公对我更好,让孩子更听我的话? 我听了很心疼,因为这些我也曾经历过,从抱怨到迷茫,从战战兢兢到愧疚自责,最后不断在内心发问:到底哪里错了?
别让书里的“陪伴”限制了你的认知
接触心理学的人,对于“陪伴”这个词都深信不疑,因为弗洛伊德说过,孩子在三岁前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如果缺失父母的陪伴,很可能终身都难以弥补。而从3岁到7岁,是人格逐渐成型的几年,这几年如果不好好引导,孩子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总而言之,在七岁以前,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人生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乎,像我们这种把孩子的生命质量看得比天还大的父母们,就开始对号入座。而我就曾在孩子一岁时把他送回奶奶家照顾,尽管每周我都会回去看,但此后当我听到别人评价他内向,不合群,我就会马上反思谴责自己:你看看你,就是因为没有一直陪伴他,导致他分离焦虑,无法融入环境。
因为愧疚,所以慌乱弥补,从他回到我身边后,我几乎再也没有让他离开过我身边,每天先把他送到幼儿园再去工作,又提前下班去接他。给他讲睡前故事,带他逛很多公园和博物馆,图书馆……但是我发现,这个过程里我并不是很享受,因为压抑了很多自己的需求和快乐。而孩子在我这份压抑的影响下,仍旧无法展示他的快乐和放松。对此,我仍旧以为是分离焦虑引起的,继续用尽心思去陪伴。
就好比我们曾经带孩子去了一个有传染病人的场所,结果孩子被感染了,我们后悔不已,虽然病治好了,但为了他以后不再得病,我把他带到了无菌仓里,将他包裹起来,隔离一切我认为不好的细菌。结果如何呢?结果是他原本具备的抵抗力都被削弱了,因为他被封闭,所以他的力量发展不起来。于是,我才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不是我的陪伴出了问题,而是我的恐惧,我害怕孩子因为三岁以前没有我的陪伴,未来就天崩地裂了。
对陪伴的误解:数量就等于安全感
小芬说她为了能够多陪伴孩子,一来放弃了工作,二来和丈夫分居,而她的问题有两个:为什么老公不像以前那样关爱我了?为什么孩子总是不爱笑? 我问她:“为什么你晚上不能和老公睡一个屋? ”。她的回复理直气壮:“老师,因为我看到文章里都讲,在孩子三岁以前,必须妈妈多陪伴啊,不然她会没有安全感的,但三个人睡觉肯定太拥挤了嘛。 ”我问她:“那你一天陪伴多少时间?”她说:“24小时陪伴,寸步不离。”我又问:“那孩子快乐吗? ”她说:孩子很少笑。我最后问她:“那你快乐吗?”她马上解释:“我其实从不在她面前表现负面情绪的,我还想尽办法逗她,可是她就是不笑,我好沮丧。 ”我告诉她:“你先别逗她了,逗逗你自己吧。 ”
我说陪伴的数量是重要,但质量更重要。而这份质量里面,包含了放松和欢喜,信任和欣赏等情绪。 如果你是为了所谓书里提到的“安全感”去把自己牢牢的捆绑在孩子身边,却因此将伴侣推在门外,将自己的生活半径缩小到只有一个家庭的距离,那么你会紧绷和不快乐,那么无论你陪多少,都给不到孩子安全感的。
父母的担心和恐惧,才是孩子不安全感的来源
原来我的思维里,对于好父母的定义就是自身有不错的知识和视野,能够引领孩子很好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听到或看到一些孩子成绩好,得了什么殊荣和奖项,我就立即对他的父母有一份敬佩。 但是经历了几年的学习和观察,我发现成绩好和得到殊荣的孩子同样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根本不存在优秀的教育这一说,家庭教育不在“教”,而在父母自身良好状态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神性层面来说,孩子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教育就可以绽放他的光彩,而父母的作用,是信任孩子有这份天赋和能力,并去见证他这个过程就好了。 然而,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还是无法做到这点,却更愿意以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和鞭策孩子呢?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他们担心如果自己不鞭策和指挥孩子, 孩子就会一事无成,前途暗淡,健康不良……而他们的恐惧大概有三种,健康,安全,前途。一旦有恐惧,就会有担心,而重复的担心就会吸引不好的结果发生。比如那些被父母叮嘱走路要稳,出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孩子却反而容易跌倒、遇到坏人。
被父母要求一定要多吃,多穿的孩子,反而容易脾胃虚弱,感冒咳嗽。被父母威胁不读书就没饭吃,要捡垃圾的孩子,反而讨厌读书……是因为什么呢?全都是因为他们受到父母恐惧和担心的影响,因此,当父母不能放下恐惧去陪伴 ,那么这份陪伴就是毒药和诅咒,只会让他孩子更加体会不到生命的安全和快乐。
如果陪伴是阳光和轻松的,少就能超越多
曾经遇到了一个学姐,她告诉了我她的经历,刷新了我的认知。她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就在外婆身边长大(因为自己房子在郊区,孩子在市中心上重点,外公外婆的房子正好在旁边)。直到现在,他们都是“周末父母”,甚至有半年,由于她要学习心理学,所以一周只有一天时间陪孩子,但这根本没有影响到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健康的人。沟通下来发现,她内在根本没有对孩子的任何担忧。
因为心理学除了安全感的概念,还有个“重要他人”的概念,意即在孩子童年里,给与他成长所需心理营养的那个人,可以是父母,祖辈,甚至是保姆,前提是这个人是带着放松和信任去爱他的。而正好,朋友的父母是开朗和乐观对待,所以交托给他们,朋友非常放心。
不过,正因为她和老公工作日都不能陪伴孩子,所以周末一旦和孩子见面,他们就会把手头所有事情放下,全然沉浸在和孩子互动的欢乐中,她说这时候她不是家长,而是孩子的朋友和姐姐,女儿能对他们直呼其名。正因为这样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对五天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毫无挂碍,相反,因为知道父母在努力工作,自己为了和父母同频,也自发的努力学习。 这就应了那句话:父母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怎样的人。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暂时不能陪伴孩子,千万不要为此愧疚和后悔,而是去感谢替你照顾孩子的人,以及去祝福孩子有好的状态。
如果你具备陪伴的条件,也请你优先照顾好自己,和老公保持亲密,去维系必要的社交,留有空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当你的状态是从容而愉快的,相信我,你的孩子一定会出现你他最好的状态,若还有类似困扰,点击来这里找我们聊聊
小星医生,是由复星和宝宝树共同推出的线上儿科医生咨询平台,致力为广大妈妈群体提供专业的儿科健康咨询服务。妈妈关爱倾诉服务,通过妈妈帮助妈妈,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妈妈两种模式,从备孕开始至宝宝3岁的妈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妈妈互助交流平台,助妈妈保持乐观的心态,科学育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