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着家的真相,没有几个女人真正了解
中国有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
这是句很有意味的话。“养不教”,为什么偏偏是父亲的过错,而不是母亲的?这跟父母的不同职能有关。
对孩子来说,母亲是乳汁的提供者,是心灵和情感的滋养者。与母亲的互动,更多是发生在孩子内在的故事。而父亲呢?他们更多指向外部世界。
从古至今,父亲们就是负责家庭生存的那个顶梁柱。是更加具有现实感、更富有规则与界限的存在。是与现实、与现实中的风风雨雨保持最直接、最紧密链接的那个人。
在孩子眼里,父亲是高大的、权威的、力量的象征。在孩子的生命里,父亲是最重要的那个贵人。
爸爸是孩子心中最厉害的“超人”。
很多家庭显然也日渐清晰地知道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妈妈们,以及各种育儿专家们,也都在呼唤父亲的回归。
然而,父亲的边缘化问题,却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清晰呈现。
为什么?
一位妈妈说:
我就是假性单亲妈妈。我家爸爸应酬多。就算在家也不怎么管孩子。几乎把教育孩子都丢给我,我怎么样才能把他拉进来?
另外一位妈妈说:
我儿子3岁了。平时也非常关注育儿,学习了不少教养知识。现在最大的困惑是老公拒绝进步,对我发给他的文章一概不看。难得在家里陪孩子。可是所谓的陪儿子,也是对着iPhone坐在小孩旁边,就连哄小孩睡觉眼睛还是看着iPad游戏。说没用,吵架没用,怎么都没用。
类似上述问题,我们在微信后台收到太多了。
这些家庭中,对孩子教育观点或者态度的不一致,其实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孩子只不过被夹在了中间。更多的不满,是针对对方的不满。
也就是说,他们首先要去做的,是夫妻之间的沟通。如此才可能避免把孩子当做挡箭牌,导致家庭内部关系失序,真正矛盾却被掩盖。
我见过太多妈妈,会拿孩子说事,去要求老公多着家一些,多管孩子一些。
“拿孩子邀请老公回来”,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你就算不为我想想,你也要为孩子考虑考虑吧。
很自然地,就把孩子推到了自己和丈夫中间,自己躲到了孩子后面。于是,本意是要把丈夫拉回来,结果反而却让自己和丈夫的距离,隔远了。
很多这样的家庭里,夫妻关系问题都被掩藏起来。只剩下父母。没有男人女人和夫妻。
孩子不能成为夫妻问题的挡箭牌。
我知道妈妈们的确不容易。
不容易的妈妈们,尤其需要支持。
当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育儿专家、网络红人,妈妈们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坚强后盾。
我就以一个育儿专家的身份,享受到过这样的追捧,并且充分满足了我的自恋。
然而,总有哪里是不对的。
按理,这些都是非常热爱学习、要求进步的妈妈。
她们会喜欢甚至追捧一些特定专家,去看很多专家们写的文章,然后她们还会做一个事,那就是把各种文章、各种专家观点,转发给孩子爸爸。
那些文章多半是在告诉我们,爸爸育儿很重要,孩子如果缺少陪伴就会如何如何。
都说的很对是不是?
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对不对?
可是爸爸们收到自己的老婆转发过来的这样的文章后,第一反应是愤怒。
他们会觉得受到了指责,所以会防御性地逃开这个指责,会反驳,会不认同。
哪怕嘴上认了心里也并不服气。
总之,暗里觉得不爽。
所以,一个妈妈追崇育儿专家,然后拿育儿专家的观点想要去唤醒爸爸,这个行为翻译的直白点就是:我们是如何抱团取暖,然后把一个男人逼走的。
享受亲子时光,是爸爸很愿意做的事情。
前阵子,有个很火的段子戏谑爸爸们:
当妈之后,突然领悟了什么是父爱如山——山一般就呆在那里,啥也不干!
男人们真的什么都没做吗?未必。
男人们打小就被要求“不许哭”,要像个男子汉,要尽可能追逐到那一个“功成名就”。
他们的情感经年日久地压抑着,无法言说。
他们看起来深沉稳重,其实更像是座悲哀的孤岛。
他们一直缺少一个出口,一个情感的宣泄点。
当男人回家,如果他面对的是幽怨的控诉,是无休的指责,就像一个腹背受敌的人——前方是来自工作或事业的压力,后方是来自家庭的指责以及负疚感,于是渐渐的,他们逃离进手机、电脑、网络游戏或者各种应酬中。
你看,被你指责的那个男人,很可能就是这样被家庭边缘化的。
何为家呢?
简单说,就是你我都在,且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爱。就是全世界都与你为敌的时候也能够为你遮风挡雨,做你最后一道壁垒。
所以,男人呀,允许自己脆弱吧,允许你也会需要他人,允许你自己停下来,回到家中,去直面你内心丰富的情感,并去向身边人,开口表达你的情感。
女人呀,请在家中,给你的男人留好一个温暖的位置,待他回家来,对他说上一句,你辛苦了。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