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应该回谁家”,这个争论我相信许许多多夫妻都会有,但不知道有多少会像我上面写的那样,戏剧化到嚷嚷着要离婚。其实我们分析一下,以上这段对话,虽然以“去谁家过年”为主题开始,但两句话后,没有一句是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的。
后面都说了些什么呢?讨论了老公全家是不是直男癌的问题,讨论了老公的收入问题,讨论了老婆是不是欠收拾的问题,讨论了婚姻开始是否正确,现在还有没有必要延续的问题。但是独独,就是没有解决最开始的问题。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因为夫妻间的争执,往往涵盖了:沟通、谈判、宣泄情绪、争夺权力等多重目的。这四个目标里,只有前两个“沟通”“谈判”是解决问题的,后两者“宣泄情绪”和“争夺权力”对解决事情无效,甚至完全起到反作用。
在职场上,我们更容易完全按照理性来进行沟通和谈判。我的利益是什么,你的利益是什么,我们找到一个共同点,达到“双赢”。“双赢”并不是说我比起你来一定要占更多利益,而是比起不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对我们双方都更有利。
所以,理性的赢,是和自己比,和自己其它的选择比。
但在夫妻关系中常常不是这样。在夫妻间的争吵中,情绪,积累已久的情绪,往往会盖过眼下各自对于利益的考量,最后得出和理性计算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一段长期亲密关系中,一定会追求用自己的价值观定义出来的那个公平公正。比如,妻子说,“去年去你家过的,今年应该去我家!”这就是她定义的公平。我们所做出的暂时的牺牲和妥协是有代价的,我们是希望在将来被补偿的。去年我牺牲了,今年就该被补偿了啊。
而丈夫呢?他的公平公正不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个人设是大男子主义的虚拟人物,他觉得,你嫁到我们家,就应该嫁鸡随鸡。我作为男人,赚钱养家是应该的,但你作为女人,在婆家尽到起码的媳妇的角色责任也是应该的。所以他立刻的辩护是什么呢?——“我辛辛苦苦在外面赚钱养家。”
再继续看,这个情绪还在扩张。妻子又提到了“当初瞎了眼嫁给你”这件事情。很多女性每每提这点,是在说:我当时有很多选择,但选择了你,现在应该是你回报我的时刻了,这样才公平。但在丈夫来说,你嫁给了我,我没有亏待你,我努力对你好,那你也应该尽你的力来经营这段婚姻,这样才是公平。你有事没事提当初,就是在搞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叙事角度的不同,公平概念的不同,导致了双方都很理直气壮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情绪,而得不到时都觉得很委屈。
每段关系里都有秩序问题,而秩序的关键点,就是权力。通俗点说,我们都在争取:谁在这个家里说了算。有些时候用的方式比较粗暴:我拿钱砸你,我用你对我的爱要挟你,我援引各种社会舆论打压你,反正你就得听我的!
有时候这种方式比较曲折和阴暗。比如说,我要贬低你,贬低你的人格,能力。例如妻子说“就你赚那两个钱,还做什么梦”,比如丈夫说“你就是个欠打的主。”
我们为什么会说那种话?因为当我把你打压下去,那我就掌握了主导权。所以有句话说,婚姻都把我们变成了更恶毒的人。专门揭对方伤疤,专门嘲笑、讽刺、挖苦,专门挑对方最受不了的去做。
通常这种方式不会成功,会引起对方的巨大反弹,于是两人一拍两撒。但如果这种方式成功,就是精神家暴。剥夺一个人的能力、自我认同,让ta无助、对自己怀疑,不得不完全依附于另一个人,这就是精神家暴。
类似的争夺权力的精神家暴手段还有:贬低打压对方身边的人,比如“你跟你爸妈一样,都是窝囊废”;比如隔绝对方的社会性联系,“你那种班还有什么好上的”“你那些同学都是loser,就你要跟他们一起混”,等等。
情绪、正义、权力,其实最终背后讲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自我认知,是我们的心里需求——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到这场争吵本身,到底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撇去情绪和权力关系,用理性的沟通、谈判,来找到一条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譬如说,丈夫如果因为当地风俗,担心不回家过年父母会遭到嘲笑,那能不能大年夜去男方家过,而初二根据传统回娘家在女方家多呆一段时间?或者给女方家更多红包和经济支援?如果双方一定要坚持和子女的陪伴,能不能双方都到子女那里过年,甚至一起出国过年?听上去更有面子?
总之,各自的利益点在哪里?是面子?还是经济?想方设法找到一个能够符合双方利益的理性解决方案。记住,理性的双赢,指的不是压倒对方,而是跟自己其它的选择比,这个解决方案更好。
比如,那对小夫妻的其它选择,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那么请问,离婚后一个人回家过年,是父母更想要的么?对有些家庭或许是,但对更多家庭来说并不是。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