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不同定义:
新生儿:自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
婴儿:小于1周岁的儿童
幼儿:1-3岁的儿童
2、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亲生母亲给孩子的直接哺乳称为母乳喂养(孩子直接吸吮亲妈乳头)
亲喂:母亲不借助辅助器及其他工具,直接哺乳
人乳喂养:将人奶放在奶瓶里喂养(含亲妈或者其他妈妈),或让孩子吸吮非亲生母亲乳汁的方式
母乳瓶喂:将妈妈奶水放在奶瓶等容器中喂养儿童的方式
人工喂养:纯奶粉喂养
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摄入其他任何食物(包括水)的母乳喂养。可允许喂药物、维生素、矿物质滴剂。一般建议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
全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摄入其他奶类食物的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母乳和奶粉混合或交替哺育孩子的方式。
3、按需哺乳:
以尊重孩子为原则,按照孩子的需要哺乳,只要孩子要就给,或者妈妈觉得奶涨也可以给孩子吃。母乳喂养不但满足宝宝生理发育上的需要,也满足宝宝情感上的需要,对于小婴儿,尤其早产儿,非营养性的吸吮是被鼓励的。妈妈的乳房是宝宝最好的安慰,在婴儿时期,没有比吸吮妈妈的乳房更能帮助宝宝度过压力,紧张,疾病或者仅仅是闹情绪的了。
4、按时哺乳、定时喂养:按照一定时间规律喂养孩子的原理。
5、过度喂养:
新生儿胃容量仅为5-7ml,当对婴儿不计胃容量状况而一次性给予过多量的喂养时,婴儿将身体内大量血液集中于消化系统,而影响其其他系统正常运转。同时很可能出现婴儿弹性较大的胃过度被撑大的现象。但排空后亦难以恢复而出现剧烈哭泣,一旦家人不明真相继续过度喂养,则会造成恶性循环,危机婴儿生命健康。
6、新生儿饥饿感:
新生儿的胃中充满刚从母体带出的羊水,一般初生一小时内进入抑制期,不会有饥饿感。饥饿感来自胃的排空,没有奶粉过度喂养的新生儿会产生饥饿感,此时吸吮妈妈乳头,以正常状态刺激妈妈乳腺分泌恰当的乳汁,已满足婴儿身体所需。
大本营精华贴:
7、乳房组织、泌乳原理:
很多人不明白我们乳房的结构和组织,所以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产奶的。那么,先了解下我们的乳房组织是怎样的,我们身体里的这个工厂是如何接订单、下订单、生产运输的吧,这样你就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也更容易有自信了。
8、母乳成分:母乳包含新生儿健康成长所需的一切养分。 它不仅提供各种营养成分,还提供母亲和婴儿不可或缺的免疫保护和促进发育的重要作用。母乳还会不断变化,从而适应婴儿成长的需要。 其成分每天和每月都会发生改变。 从一开始,母乳就是专门为宝宝准备的。
母乳中有什么?
想一下我们吃的食物,不难发现母乳中包含三种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我们吃的食物一样,母乳中还包含许多其他成分。所有哺乳动物的乳汁都含有这三种成分,但是含量却有所差别。 比如鲸奶脂肪含量很高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却很低,而牛奶却比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较少的碳水化合物。 这说明母乳是专门为宝宝准备的,所有的营养元素都很适量。
母乳中的许多成分有着独特的免疫功效,有助于保护新生婴儿。 妈妈体内的抗体传到宝宝身上,产生加强保护作用,只有母乳才能有这种功效。
9、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前奶、后奶(奶清、清奶):
乳汁的不同名称。
每一位妈妈的母乳会经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
初乳:在宝宝出生的头几天,妈妈会分泌一种特别的乳汁,外观呈淡黄色粘稠状。 虽然量很少,但却刚好足够哺育新生儿。这种特殊的乳汁被称为初乳,包含了大量的抗体和成长因子。 初乳增强了宝宝胃肠道的发育,并且其中的抗感染物质起了初始免疫的作用。初乳有通便的作用,有助于宝宝排出胎粪(初生婴儿第一次排出的粪便),并且清除肠道内的胆红素,有助于防止新生儿黄疸。
过渡乳:接下来的两周中,乳汁在量上有所增加,外观和成分也有所变化。 免疫球蛋白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而脂肪和糖含量增加。 这时,妈妈们会感到乳房很饱满、硬实和沉重。 妈妈乳房的正常充盈 - 有时指的是乳汁“进入”乳房 - 频繁哺乳可以使这种充盈状态得到舒缓。
成熟乳:成熟乳看起来较稀,比牛奶更稀,有时会难以区分。 但是它却包含了宝宝健康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 母乳永远不会“太稀”。 成熟乳在每次哺乳过程中会改变,以便完全适合宝宝的需要。哺喂开始时留出的乳汁的脂肪含量较低,而乳糖、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含量较高。 随着哺喂进行,母乳有所变化,包含的脂肪更多,糖更少。
每一次喂奶也会有一些差异。有些人将此与营养多少相连,其实是错误的。
前奶、后奶:母乳分为前奶和后奶,大约前10分钟左右的前奶比较稀,故常见“奶水清、奶清”,主要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大量的水分,能够为宝宝解渴;而后奶含有丰富的脂肪,呈乳白色,能为宝宝提供充足的能量的。所以,你在喂奶时每侧乳房至少要喂15~2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宝宝吃到后奶。而且母乳是宝宝最容易消化的食物,能够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这也是为什么母乳不如配方奶禁饿的原因之一。
10、开奶下奶、第一口奶
大本营内几乎搜索不到关于“开奶/下奶”这两个词的精华贴,因为这两个词根本就是不够准确的。于是可以用“第一口奶”来替代。
关于第一口奶,摘自崔玉涛微博:
提到婴儿出生后第一口应接受母乳,很多家长就抱怨这是不可能的,因孩子刚出生,妈妈还没母乳,孩子饿了怎麽办?其实,正常婴儿出生后体内储备的能量会坚持2-3天。生后哭不一定是因饿,而是因肺内液体还未排净,需要“哭”来增加呼吸。出生后体重下降>出生体重的7%才需额外添加配方奶。#崔玉涛谈喂养#
几乎每天在医院都会碰到过敏孩子,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第一口奶是奶粉的婴儿,真让人揪心。为何生后要立即给配方奶呢?!只要婴儿生后体重下降未低于出生体重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否者,过早配方奶喂养会致多少婴儿牛奶过敏,今后鼻炎、哮喘的机会明显增多。中国不会成为过敏大国吧?!#崔玉涛过敏#
昨天第一次到天津和睦家医院出诊,看了9个小朋友中就有5个与过敏相关。过敏真是名副其实的21世纪最具有流行性的疾病。预防过敏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1、生后第一口奶开始就应是母乳喂养。若母乳真的不足,应选用部分水解配方;2、家中杜绝消毒剂;3、正确使用抗生素;4、合理添加辅食。#崔玉涛谈过敏#为何会出现”母乳喂养下牛奶蛋白过敏“?因牛乳中很多成分与母乳相似,早期出现牛奶蛋白过敏,就会引起婴儿对某些母乳中的蛋白出现交叉过敏现象,就可表现在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食,都不能控制婴儿严重湿疹等过敏情况。出现这种情况非常可惜。还是呼吁——婴儿生后第一口奶应该母乳!#崔玉涛谈过敏#有少许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也会出现湿疹、大便带血等过敏表现。难道母乳喂养也会导致过敏?实际上应称为“母乳喂养情况下的牛奶过敏症”。因生后第一口奶食用的是牛奶,因此体内出现过敏反应。虽然后续接受的全是母乳,但婴儿对母乳中一些蛋白质出现交叉过敏反应。生后第一口奶非常重要!#崔玉涛谈喂养#
婴儿出生后应即刻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直到完成首次喂养,并应在整个产后阶段鼓励这种行为。在完成首次喂养之后再进行其他常规医学措施(如称重、测量、洗澡、血液检查、疫苗注射以及眼部清洁等)。产后1小时内孩子吸吮本能最强,此时给孩子吸吮乳头,时机最佳!之后进入长达6小时的抑制期,孩子沉睡,等再睡醒吸吮能力就减退了。第一口奶越早越好。第一天,新生儿胃容量5-7ml,象弹球大小;第3天,22-30ml,象橡皮球大小 ;第七天,44-59ml,象兵乓球大小;第10天,60-80ml,鸡蛋大小。所以,在最初的几天,根本无需担心会饿着孩子。恰恰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的怀抱+妈妈的乳头安抚。
11、漏奶(存不住奶、气血不足、不够奶吃):
尽管时常让人感到难堪,但哺乳期乳房漏奶或喷奶都是母乳喂养中的正常现象。有些女性从不漏奶,而有些则可能几乎每次喂奶都会从一侧乳房中漏出一点儿奶,但是大多数人在早上(奶量最大的时候)给宝宝喂奶时都容易漏奶。乳房漏奶与你的奶量无关,不少奶量多的女性也从不漏奶。
12、奶阵(奶惊):
奶阵是女性在哺乳时期,突然乳房感到有几根茎隐约膨胀而伴有轻微胀痛,随即就会有奶呈喷射状或快速滴水状流出,奶阵易发生在婴儿每次吃奶前或婴儿吸吮几分钟后。奶阵来临时奶水会很充盈,即使是原本已经吸完奶汁所剩无多也会突然变得多起来,乳房摸起来会较之前硬。 大本营精华贴:
13、乳头混淆:
因为种种原因,新妈妈们在宝宝出生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里,选择母乳瓶喂或者混合喂养,可是宝宝在某一天,突然不认妈妈奶了,或者不吸奶瓶了,有时妈妈觉得宝宝把自己吸得很痛,造成乳头皲裂了,有时妈妈觉得宝宝怎么不好好吃奶了。这时考虑,孩子是不是乳头混淆了。
14、乳头内陷、乳头凹陷很多新妈妈在即将临产时都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乳头状况,其中有部分妈妈会因为看到凹陷的乳头而担心自己无法顺利母乳。其实只要坚持,都会胜利的!
用吸奶器维持奶量,还有吸出乳头的作用,宝宝要吃就直接吸,宝宝会把它吸出来的,过程很痛,可能乳头还会受伤,但是是实现全母乳亲喂的唯一途径。两三个月后,我的宝宝就把乳头吸出来了。根据书上说,宝宝吃乳时,会把乳头拉伸,拉伸过程觉得痛是因为组织被强制拉长,等到组织纤维被拉断了,就不会觉得痛了
15、乳头皲裂、咬破、破、乳头裂:
工具用多了难免不会“磨损”,小家伙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是不可小觑的。乳头皲裂了怎么办?来看看大家的分享。
大本营精华贴:
【每周话题】乳头皲裂、咬破等问题 
乳头凹陷、乳头疼痛、乳汁淤积及急性乳腺炎的处理建议
纠正宝宝咬乳头---理论+实践 
乳头乳晕交界处被咬破
16、母乳不足、奶少、奶量不足、不够吃、吃不饱
到底如何判断宝宝有没有吃饱,这是很多妈妈特别关心的问题。其实说到底,何时吃、吃多少,都是孩子的任务,咱们做妈的只管满足就对了。母子身心相连,这就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