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
一位美国老人带着遗憾悄悄地告别了人世
连葬礼都没有举行
在他生前
有多少辉煌
就有多少失落
埃德温·哈勃
他是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天文学领域,他堪称一代宗师,他告诉我们,星系是与我们的银河系相当的恒星系统,顺带开创了星系天文学;他发现星系在彼此远离、宇宙在膨胀,他给出了哈勃常数,催生了现代宇宙学。这些重量级的功绩,无疑够得上拿一个诺贝尔奖。然而,天不遂人愿,终其一生,哈勃也没有盼来斯德哥尔摩的喜讯。
旋涡星系 NGC 6984
在哈勃离世近半个世纪后,1990年4月24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喷出熊熊烈焰隆隆升空。航天飞机上搭载着一个长达13米、重逾11吨的巨大仪器。这个极其精密复杂的大家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我们熟悉的NASA)和欧洲航天局联手砸了30亿美元,打造的天文望远镜。早在发射前10年,人们就给它想好了名字:“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拍到迄今为止最清晰的 马头 状暗 星云
和哈勃一样,哈勃太空望远镜也不断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以说功勋累累:它发现最古老的星系,探查恒星的诞生,探测恒星的死亡,证实黑洞的存在……我们一次次看到的震撼到爆的天文照片,都是它的杰作。
船底座星云
哈勃太空望远镜也成为科技新闻中上镜率颇高的“红人”。埃德温·哈勃生前非常渴望一枚诺贝尔奖奖章,却是年年失望年年望。谁知,哈勃身后,人们给他造了这么大的一个“奖章”,以28000公里的时速傲娇地迅游在大气层之上,时不时传递出一个又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永远地被人们铭记。到底哪个“奖”更大?得失real一言难尽!
蝴蝶星云 NGC6302
“创生之柱”
作为一名原创少儿科普作者,哈勃的故事,一直是我想讲给孩子们听的。因为这里面有他们喜欢的宇宙,有他们问个不停的黑洞,有藏满了故事的古老星系,更有人的味道,人的付出和失意,人的酸甜苦辣,尤为动人。可是,该怎么讲给孩子听呢?
《地图(人文版)》
不久前,听说《地图(人文版)》的作者又出新书了。在我眼里,《地图》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对波兰夫妻档作者以放眼寰宇的视野,纵横古今的魄力,跨越多个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知识储备,以惟妙惟肖又富于童趣的画笔,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如同华丽盛宴般的绘本。
《地下·水下》
听说这对波兰小夫妻的新作将他们的画笔伸向了太空,我迷之期待。在被他们的《地图》和《地下水下》把眼光“惯刁”、把胃口吊高的同时,我毫不怀疑他们收集资料做功课的耐心,也绝对相信他们将隐秘栩栩呈现的画技,可心里也森森地憋着一个小问号:天文方面的书,在视觉方面,那些高清的照片才是王道,且还别说绚烂的涡旋星系、震撼的创生之柱,光是NASA传来的那些质感极佳的行星“大片”就已经美得令人词穷!自然才是最最高明的画家。在表现天体奇观方面,《地图》作者那支略带童趣萌萌哒的画笔,能hold住吗?
《太空》
当我拿到新出版的《太空》时,我惊喜地看到,他们那支画笔将我一直想讲的哈勃的故事,这样呈现:
火箭被送上火星的全过程,掰开揉碎:
宇航员的训练及日常,如此生动:
神秘的宇航员服及各种装备,退下光环、抽丝剥茧:
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浩大工程,画龙点睛:
真棒!选点巧妙,扬长避短!
浩瀚宇宙,广袤无垠,这对波兰夫妻档作者聪明地选取了人类探索宇宙作为自己的切入点,以新颖的视角,向小读者呈现了浩瀚太空的万千奇观,画出了一幅幅镜头无法呈现的丰盛画面。
和《地图》《地下水下》一样,《太空》的知识含量也是“超大份”的,内容非常丰富,编排也很有新意。作者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入手,用沙滩球和和豌豆做“道具”让孩子体验太阳系有多么辽阔,星星离我们是多么遥远。我还以为,他们会接着完成通常天文类科普书的“规定动作”——扒一扒每颗星的家长里短,谁知翻了一页后,巨大无比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跃然纸上“实力抢镜”!随后就是阿雷西博发射的传递给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要是有机会对外星人说话,你想说点啥?——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眼睛发亮、跃跃欲试吧。
《地图》作者笔下的《太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充满人的想象力与智慧,教给孩子丰富又引人入胜的知识;包含人的努力和坚持,传递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寻找外星人的各种尝试,是大人和孩子永远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想,孩子看完这本《太空》,会觉得在宇宙面前,我们人类真的是很渺小的,就连在宇宙中只算一个小小角落的太阳系,人类至今还没能走出;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来在宇宙中也是很强大的,我们用不断发展的科技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坚持不懈地探索这太空!(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