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 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 1.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 2.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 4.打回去啊。 从前,我对这个课题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许多年前,我还没有孩子,人生的重心,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我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当我自己遇到“孩子被打”后,孩子自己的反应,会显得如此宽容和理解。 前些日子,和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 女儿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女儿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儿的脸。我为什么觉得这是狠的,因为女儿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 女儿没有哭,她比我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 男孩子开始大哭,我和女儿站在原地。女儿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我身上凑。但她知道,我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儿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 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我和女儿站在一边。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那种深刻的印记,是逃也逃不掉的。 他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那镜头,我恍惚间觉得自己在看电视剧。 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了我的女儿,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我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 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儿脸上还有她儿子打的浅浅的掌印。 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这个事情的过程: 一、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二、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打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三、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 那个家长斜了我一眼,抱着儿子就走。 女儿看起来很高兴,这个大大咧咧的孩子啊,第一次搂着我又亲又抱。我知道,女儿喜欢我的决定。
同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主动欺负别人,但是也绝不当包子。有好多家长觉得自己有素质,不让孩子打人,也不让孩子还手。结果呢?孩子胆小 懦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