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入园焦虑的小孩,内心都在害怕一件事
有人问:“老师,我们家小孩刚上幼儿园,把他送进教室就哭了,回到家就闹,各种找茬,连睡着了都在哼哼着不去幼儿园,我该怎么处理?”
有人问:“老师,我家孩子都上中班了,怎么去幼儿园还会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都想放弃送他去幼儿园,真的太折腾了!”
还有的很无奈:“孩子看起来不哭不闹,可是三天两头身体生毛病,究竟是怎么了?”
“入园”这个事,一时间变成了一个“照妖镜”,背后总能映射出各种各样的家庭状态,或者家庭关系问题。
一般而言,孩子入园一周到一个月,入园哭闹问题就会减少很多。而那些持续三个月以上哭闹,甚至达到一年以上的,一定是安全感很差,或者亲子关系存在问题,或者孩子内心对于入园有心理创伤的。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困扰他们的一定不止“入园”这一个课题。当妈妈产假结束后的第一次上班,当孩子每次入睡之前闹觉,当尝试断奶,当要跟宝贝分床和分房,当孩子见到陌生人之后退缩……他们一定遇到过很多很多次类似的阵痛。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在承受着什么?担忧和焦虑,恐惧和不安,乃至不被看见的无力和无望。
眼睁睁看着最依恋的父母狠心离开自己,并且越走越远,直至从眼前消失,每一个孩子内心都会有这样的担忧:父母是不是不要自己了。
有人将亲子分离比喻为“心理断乳”,分离是必然,它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触动了孩子内心那根害怕“被抛弃”的心弦。
如果早期亲子关系建立得好,给予了孩子应有的高质量陪伴,孩子就能确认,爸爸妈妈还会回来的,他们一直会守护我的。那么,孩子就能很容易度过这些分离时刻。
但是早期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特别是早期缺席孩子成长的,此时就不得不要花费更多精力、面对更多挑战。这就相当于父母育儿早期欠下了一笔债,还是带利息的。欠得越久,利息越高,还款难度越大。
当然还有一些父母,虽然孩子带在身边,但是却疏于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他们的小孩,在幼儿园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弱。
如果父母一直都不能注意到孩子的内心情绪,孩子的行为一定会出现反复,包括抵触幼儿园,不合群,频繁躯体化反应等等。
孩子害怕分离,是因为他害怕“被抛弃”。
如果家有孩子,迟迟无法适应入园生活,那么这些父母都需要补上一节课,名为情绪课。
作为成人,我们习惯了武装自己,最常做的就是否定或隐藏自己的情绪,生怕因此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面对孩子的发脾气行为时,我们通常也会这样做:因为孩子哭闹而心烦意乱,甚至大发雷霆;也可能不拿孩子的情绪当回事,并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多大点事儿,有什么可哭的?”“别人都不哭,你就给我丢脸吧。”
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什么?不是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跟自己的情绪和解,而是否定不好的情绪、甚至跟自己的情绪对抗。
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不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故而,他们会认为情绪是不好的,会将那些让他难受、不安的情绪压抑或封闭起来。
但是被忽视或压抑的情绪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积聚成一定的能量,以不同的方式间接发泄出来,如孩子动不动就生病,或是无法跟小朋友好好相处等。
还因为孩子平时的情绪没能得到足够表达,这才导致孩子将在幼儿园积压的一肚子委屈(如,见不到妈妈的伤心、吃饭时弄脏衣服的不快、睡觉时尿床的尴尬、上课时不能乱动的受限等等)带回了家,遇事就着、一碰就炸。
孩子出现入园问题,父母需要给孩子补上一堂情绪课。
那么父母在面对入园孩子闹脾气时,应该怎么做呢?
❶ 尝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发脾气是孩子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而父母需要试着去了解孩子愤怒表象之下掩藏的脆弱感受。
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儿园遇到了某些打击或者心理阴影,那么你也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以孩子情感支持与呵护。
如孩子只是不愿意离开家,怕分离,怕被抛弃,那么父母就可以通过一些仪式化的行为向孩子证明,父母没有抛弃他。
比如,你可以模仿绘本《魔法亲亲》或《存起来的吻》中的情节,在跟孩子分离时送孩子几个带魔法的亲吻,或者给孩子带一块爱心小手绢,让它们在与父母分离时能代替父母陪伴孩子,给孩子心理抚慰。
当然,父母还可尝试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情绪说出来。哪怕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情绪,也请在孩子发脾气、闹情绪时不要离开,可紧紧抱着孩子,轻轻拍抚孩子,甚至是坐在不远处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没有抛弃他的。
❷ 与孩子一起处理这些焦虑情绪
焦虑就好像一个躲藏在暗处的小精灵,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占据着孩子的思维,它常常跟人们做这样一个游戏,即“所见所经历的就是全部”。
比如,入园焦虑的孩子,嘴里念叨的就是“不去幼儿园”,心里也会不断回想上幼儿园的恐怖经历,并预演第二天上幼儿园的可怕情景,结果导致孩子没有余力去关注眼前的事情。因为他担心昨天发生的事还会在今天或明天继续发生。
父母怎么做?可通过游戏将孩子从可怕的想象中抽离出来,让孩子专注在当下的活动本身上,甚至是跟孩子疯玩起来,跟孩子一起大笑起来;
其次,多跟孩子说一些开心的事,如幼儿园老师的表扬,父母自己上学时的糗事,或是表达对孩子上学的羡慕,甚至可以请孩子当小老师,让他给大人上课,模仿老师给孩子讲故事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尽量以孩子为主体,配合他的行动,然后通过轻松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来给予孩子积极回应,让孩子了解事情没有那么可怕,也从与父母的欢乐互动中赶跑紧张。
最主要的是,父母平时跟孩子分开时要做好分离,最好是有一个固定的分离程序,如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如果孩子想妈妈了,可以怎么做等。
当然,父母跟孩子约定好什么时候回来,要尽量做到,因事耽误,最好能提前通知到孩子,让孩子能有心理准备,从而避免焦虑。
孩子需要父母陪他一起应对焦虑这个“小精灵”。
❸ 信任孩子
有的父母过于担心孩子。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父母的这种过度担忧,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因为孩子只会从大人的言行里读到一个信号:家以外的世界很可怕,不值得信任,我不行,我做不到。这样的父母必须早早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与其忧虑,不如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祝福。
❹ 信任老师和学校
由于一些舆论的原因,许多父母对学校和老师抱怀疑态度。他们对学校和老师诸多挑剔和不信任。要么怕老师这里做的不好,要么抱怨幼儿园那里做的不对。
然而,你已经选定了这个幼儿园。接下来的日子里,如果你能够对老师保持应有的尊重、信任和配合,老师也会感激你这样的家长,并能够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你的孩子,以及其他小朋友们。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可比送礼管用百倍千倍。
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