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说:这几个入园准备不做好,孩子肯定吃亏!
再过几天,孩子就要入园了,这让很多爸妈不太淡定了: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都没离开过父母,我不知道小小的他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我需要为她做些什么准备,好让他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园给孩子选好了,可是她天天问我,可不可以不上幼儿园,就在家玩,搞得我也很担心。”
……
的确,入园是孩子开始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孩子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面对生活状态的较大改变,孩子和父母都可能产生焦虑的情绪。
那么,到底怎么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让他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呢?
01
年龄准备:3岁以后,孩子更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要想让孩子喜欢一件事情,首先这件事情应该是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的。为什么说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要求孩子三周岁以上才入园呢?因为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孩子有了更多的同伴交往需要,不再迷恋跟家里的大人一起玩乐,而是更喜欢到一个更丰富的同伴环境里,跟同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而在3岁以前,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发展出这样的心理需求。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建议不要过早把孩子送去幼儿园,3岁+这个年龄段更为合适。
在3岁以前,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发展出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
02
习惯准备:培养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入园,生活习惯上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只是年龄到了3岁,做好了上幼儿园的基本的心理准备,生活上却完全不能自理,那他到了幼儿园,也不会很开心,反而会屡屡遭遇到挫败感。
幼儿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所以老师们会鼓励孩子生活自理,尽量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够胜任幼儿园里的很多事情,幼儿园的生活很多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来说就没有那么可怕,他会很快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而一个一直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吃饭、穿衣、如厕等都不会,那他在这个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就会特别多,在处处碰壁之下,就很难喜欢上幼儿园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自理能力欠缺是阻碍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她还列举了一些孩子自理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会自己吃饭。她说,很多小孩,可能就是因为不会吃饭,才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比如,一个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喂大的孩子,到了三周岁要上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那他一定有心理压力。因为其他小朋友都能自己吃,而且吃得很好,米粒也不会撒在桌子上,可他却很弱,不会用勺子,也不会用筷子,硬着头皮自己吃,却又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幼儿园都是几个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这样的对比会很明显,无形之中会让他自己体验到一种很大的落差,继而产生挫败感。
自理能力欠缺的另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不会自己如厕。有的孩子想便便了,却不会自己脱裤子,或者不会跟老师沟通,然后憋不住尿了裤子,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丢人,很尴尬。这样的体验也会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感受。
所以,在孩子入园之前,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有必要。我们一般建议,至少孩子从上幼儿园一年前就要开始培养了。因为这些生活习惯的养成,自理能力的提高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然而,有不少隔代教养的孩子,可能这些吃饭、如厕等事情平时都包办惯了,那么在入园前这方面的自理能力就会相对欠缺些。离入园只有最后几天了,父母们一定要跟老人说好,吃饭、如厕这些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做,虽然他们可能还做不好,但也一定要多鼓励,而不要批评,或者表现出因为担心而焦虑的情绪。
很多小孩,可能就是因为不会吃饭,才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03
语言准备:提高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培养自理能力同样重要
在入园前,提高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培养自理能力同样重要。因为在幼儿园,一个老师可能要面对十几个孩子,不可能个个都照顾得到,这时,能够及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孩子,一般都能很快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如果孩子语言沟通能力不到位,就比较吃亏。
尤其是自理能力暂时提升不了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更重要了:一方面可以弥补自理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他也能在幼儿园里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下面这些需求的表达,建议多跟孩子进行演练。演练方式可以是角色扮演小游戏,可以是借助绘本阅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简单提醒。
“老师,我要尿尿/拉粑粑。”
“老师,我不小心尿裤子了,请帮我换条裤子。”
“老师,我身体不舒服/我生病了。”
“老师,我不饿,要少吃一点/我还想再要一点。”
“老师,我受伤了/我这儿疼/我这儿出血了。”
不用担心,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我需求,是一个3岁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个自我表达的训练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更好地保护自己。提高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培养自理能力同样重要。
04
环境准备:多玩假装集体游戏和音乐游戏,提前体验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孩子们在上幼儿园之前,一般都缺少集体生活环境的体验(在这一点上,上过早教班、亲子班的孩子可能有一定优势)。这样就会导致,刚上幼儿园时,孩子的有意注意力会差一些,可能不会听老师指令。
比如说,老师请小朋友过来去坐在小椅子上的时候,他可能想尿尿了,就自然地去了,而不知道听老师的指令,也不知道和老师沟通。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多玩玩假装集体游戏,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这种集体活动。
比如,假装你是老师,假装他是小朋友,你来告诉他“现在我们现在要去***了”“请坐到小椅子上,小手放膝盖,小嘴闭起来”“小手拍一拍,小脚跺一跺”……让他对老师和成人的这种指令的话有一个敏感度。
当然,玩几次之后,也可以将角色反着演,让他来扮演老师,你来扮演小朋友,这样孩子可能会感觉更有趣。
除此之外,在环境准备上,赵红梅老师还建议,父母在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音乐游戏,因为幼儿园大部分活动是由音乐游戏组成的,而有这种准备的孩子就更容易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经常带着小朋友唱歌,跳舞,做操,如果孩子没有这种准备,性格上又比较害羞,那他就会表现出伸不了胳膊,踢不了腿,特别腼腆的样子;如果孩子很熟悉这些音乐,并且知道怎么模仿老师,跟老师一起去做动作,那他就能够和自然地沉浸在这个游戏活动当中。
玩假装集体游戏,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这种集体活动。
05
物品准备:细心准备孩子的衣服,美好的幼儿园生活开始啦
上述入园准备的建议,赵红梅老师都是从孩子们能力培养的角度给到父母们的,也都是她从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入园物品上的准备,父母们也不要马虎哦。
❶ 容易发生危险的衣服和鞋子,最好不给孩子穿。
带拉绳的连帽衫:如果上衣、帽子和颈部有长拉带,孩子就容易被夹住而发生危险。因此,父母尽量不要给上幼儿园的孩子选购脖子或帽子上有绳带的上衣,如连帽衫,如果已经买好了,最好把绳带完全取下后再给孩子穿。
洞洞鞋:洞洞鞋过于宽松柔软,对脚起不到保护作用,还不合脚,容易从脚上脱落,阻碍孩子运动,或者绊倒孩子。
装饰物多的衣服:尤其避免有闪光片和颗粒状珠子或其他尖锐物的衣服,由于装饰物粘附性不强,有的孩子会抠下来玩,甚至放入嘴里,每年都有很多小孩误吞的事件发生。
❷ 容易造成孩子穿戴困难的衣服、鞋子尽量不要给孩子穿。
还有些衣服尽量不给孩子穿,如紧身袜、带拉链的牛仔裤、系带的鞋子、拉链在背后的裙子、背带裤等,这类衣裤穿脱起来费劲,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而且有些还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❸ 妨碍孩子运动的衣服、鞋子不要穿。
在幼儿园里,孩子每天都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所以给孩子准备适合运动的衣物就显得非常重要。
会妨碍孩子运动的衣服和鞋子,除了上面说到的洞洞鞋,还有长裙、牛仔裤、尺寸过大的鞋子、又长又厚的羽绒服、高跟鞋等。
我们尽量给孩子穿简单、宽松、舒适、便于穿脱的衣服和鞋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发生意外的概率,并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另外,有的幼儿园没有给孩子配备被子、消毒水杯、毛巾什么的,那这些东西我们也需要给孩子准备好。
还有,我们最好在孩子的衣服和被子上缝上姓名贴,以免和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混淆了。
其实,这些物品上的准备工作,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并且用一种自豪的语气告诉孩子:“你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啊!好棒哦!”这样做,可以让入园准备变成一种入园仪式,让孩子更加向往幼儿园的生活。
这些入园准备,看上去很多,很麻烦,但其实,只要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包办,不溺爱,孩子的很多能力到了3岁就自然发展出来了。我们并不需要为此焦虑。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某些能力在入园前还有不少能力缺陷,那么我们建议父母,可以晚些再让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在刚入园的时候读费点儿心,适当跟孩子做一些练习,多鼓励孩子,多跟幼儿园老师沟通。
最后,祝小朋友们都能喜欢上幼儿园的新生活。父母们加油哦!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