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自带的体质,只有给出孩子时间和空间
爸妈们作为成年人,性格已经定型,对于自己的认知会更清晰。如果爸妈们自认为都是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的,那么很有可能娃儿就已经部分遗传了爸妈的性格特质。
对于先天就是性格内向,胆小忍让的孩子,更多的我们还是要像接受自己一样接受孩子的性格,要不然呢?!
有些爸妈自己本身就不那么擅长与陌生人”破冰“,却希望孩子在社交关系中能言善语。有一回带OK在游乐场中的挖沙池玩,旁边来了个妈妈带着孩子也来玩,因为挖沙工具和模具都已经被其它他小朋友拿在手里或者就在他们身边,小男孩就一直站在沙池旁看着别的小朋友玩不知道怎么去拿挖沙工具。他妈妈一个劲的说”你去啊,你去啊,你跟他们说一说他们会让给你玩的~“。可是在这个妈妈却始终没有引领小男孩去和小朋友交流,表情上还带有“怒其不争”的小懊恼。
但事实上,当娃儿不敢主动要求或主动参与的时候,爸妈又不能很好地带领或者示范,那么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给娃儿足够空间,让他能够去尝试,并且一定不要抱着目的性和压迫感地劝慰,娃儿没去做就开始威胁、硬推。
与外界接触的少经验自然少,那就多提供点机会
如果娃儿的成长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和周围的人交往的生活空间,自然就会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和体验,慢慢的就看起来孤僻,孤僻也会连带着胆怯、不敢尝试的行为。
娃儿的家庭环境是由爸妈决定的,给多长的陪伴时间、家里是否有每天固定化的亲子时间、爸妈是否很自然地带着娃儿去不同的场合、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打招呼,告诉他们怎么和不同年龄的人交往,这些都会慢慢积累成为他们社交的经验资本。
越多的把娃儿置身于真实的社交活动中,娃儿就会越多地体验到自己在社交中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也会有更多机会去尝试怎么说话、怎么去“争取”一些玩具。
你可以试试,约有同龄宝宝的朋友,一起去户外玩(在一起玩的时间要至少超过三小时,要提供专门的时间让娃儿们互相分享美食和玩具),不经意地迸一些简单的社交语言,这些会渐渐地植入娃儿的脑海里,可能在下一次一起和小朋友玩时就想到该怎么表达了。
想要娃胆大,要明确让他知道“我会永远保护你”有过不良的体验对娃儿的影响可能会占据很久。比如,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我们并没有采取适当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甚至还当众训斥娃儿”没用、没出息...",这种不良体验外加缺乏保护,会直接导致娃儿在群体中不自信和失落感,不愿意表达和表现自己,深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遭遇过不良体验的娃儿,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他们需要在有情绪的时候被安抚,需要爸妈帮他们找到自信的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他们才需要学习到一点小技巧,遇到别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遇到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自己怎么独立解决,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要学会遵守规则,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要懂的照顾别人。去尝试所有的这些,他都需要确认是安全的,爸妈会站在身后保护他。想要
每一次引导孩子和陌生人的交流都会让他力量感倍增在小区逛经常会听到一些带着孩子的大人,娃儿要去碰一下别的小朋友的小推车,大人就会马上说:“不行不行,那个阿姨要来骂骂了”;娃儿去爬个栏杆啥的,大人又马上开始恐吓:“不行不行,再爬警察叔叔要来了”...
也许大人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礼貌,或者不愿意去和别人说情而不允许娃儿去碰别人的东西,又或许是为了进行安全教育不允许娃儿到处攀爬,但总是用恐吓式的言来阻止,只会让孩子因为害怕而退缩,心理上还留下阴影,后面再要改变想法又得花番力气。
爸妈保护娃儿安全当然重要,但让他们学会主动融入群体的、及早学会自己判断安全和危险才是良性循环。后来我就有意识地给OK创造一些和陌生人说话的机会,例如在超市结账,我会把卡交给OK,让他去和营业员阿姨交流;要去邻居家借个东西、敲个门,我也会安排OK去完成。每次在和陌生人成功交流之后,我都会看到他脸上涌现着自豪感、力量感。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