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对英雄的拷问
最近正在上映一部电影,这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作为一名医生和一位医院管理者,看这部电影的角度可能会和大家不同。大家所看到的可能惊心动魄的场景和男主角命运的跌宕起伏,我所关注的却是航空业和医疗行业在安全和质量方面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及医疗行业可以向航空业学习什么。
航空业属于HRO(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在这种HRO组织中,安全风险比较高,Human factor人为因素往往会导致很多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发生。医院的情况有些和航空业类似,但是在安全和质量方面,航空业的进步是巨大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医疗风险依旧是老样子,虽然有所改变,有所进步,但是在安全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方面,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技术手段,和航空业有非常大的差距。
数据显示,在1967-1976年代,航空意外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2百万,而在今天,航空意外的发生概率已经下降到1/千万。
医疗行业的数据让我们汗颜,美国每年因为医疗差错而导致的死亡接近10万人,每年有数百万人受到医疗相关的感染和用药错误带来的伤害,在美国每周大约有50次的错误手术(开错病人,开错手术部位),每年有大约600起的手术室火灾,这些火灾发生在手术进行当中,可能会伤害到正在手术的患者。
是的,这些数字你没有看错,我核对了好几遍,这些真实又可怕的数据来自于:High-Reliability Health Care: Getting There from Here,by MARK R.CHASSIN and JEROD M. LOEB,The Joint Commission.
这些关键的数字
这部电影的具体故事情节我就不做赘述了,看过的都知道,没看过的你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具体的情节,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这部电影中的几个关键数字。
机长萨利有42年安全飞行经历,超过100万人次的旅客运输量,在这次事故中他挽救了155条人命,这是世界飞行史上最完美的208秒。但是,英雄也需要被质疑,机长萨利在事后就被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调查。在NTSB的组织下,专家模拟了17次才成功完成在跑道上安全着陆,如果扣除飞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应对紧急迫降所需要的35秒调整时间的话,每一次模拟降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英雄也要经历拷问
萨利成功在哈德逊河上迫降以后,一下子成了世人皆知的英雄,但是谁知道他面临的不仅仅是媒体的赞美和大家的鲜花,还有来自于NTSB的质疑,因为有人质疑萨利机长在哈德逊河上迫降的理由不成立,他有时间安全返回机场安全降落,而没有必要拿所有人的性命冒险在哈德逊河上迫降。
这是例行的程序,要问很多的If,有很多很大的“If”,这是为了CQI(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持续质量改善),是为了未来的飞行安全,是针对事件本身,不是针对个人。在电影中,NTSB的人被描绘成不近人情的“坏人”,但是他们是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也是在执行自己的任务,是按照规矩来质疑英雄。
在很多国家和很多行业,英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英雄是政治不正确的,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质疑精神和审慎的态度,就不可能有今天航空业的安全纪录。
To err is human,是人都会犯错误
To cover up is unforgivable,掩盖错误是不可宽恕的
To fail to learn is inexcusable,不从错误中学习是不可原谅的
在航空业是如此,在医疗行业也应该如此,但是我们做得真的不如航空业。
另外,医生和飞行员持续改善的动力完全不同:如果飞机失事,飞行员和乘客一样会死去,但是如果病人死去,医生不会一起死去。
美国曾经有一个医疗电视连续剧,叫做“Monday Mornings 周一清晨”,是讲医院是如何做医疗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的,里面有很多的对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质疑。我很喜欢这部剧,但是很遗憾,由于第一季的收视率比较差,就没有再继续拍摄下去。对美剧和医疗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到网上去看一看,会有收获的。
模拟实训:航空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成人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技能和行为。知识的学习很简单,就是老师讲课,你听课;如果要上升一个层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就需要在模型上学习操作;行为的训练最困难,需要通过模拟实训(模拟真实场景,模拟真实案例)才能够完成。
飞行员就需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培训,需要完成各种意外的模拟实训,然后才能上天开飞机。要把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实训转变为本能,转变为肌肉的反射,一旦遇到意外,可以经过大脑,也可以不经过大脑,都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为了哈德逊河上迫降这一刻,萨利机长做了一辈子的准备。在事后的采访时,萨利说过:“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这种飞机在河面上迫降这么高难度的动作,从来就没有人进行过模拟实训,即使是类似的模拟训练,也不是每个飞行员都有信心降落。但萨利机长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飞机被鸟撞击到水上迫降只有208秒),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还要有非常强大的自信。
CBS《60分钟时事》的记者曾经问过萨利,你有想过失败吗?
萨利肯定地回答,没有。
“I'm sure I can control it.”
对于各种意外和紧急状况,模拟实训是航空业常规的,强迫性要求。而在医疗行业,绝大多数医生都没有经过各种危急重症抢救的模拟实训,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Teamwork团队合作
像萨利机长所说的那样,成功需要的是Teamwork,这次成功是团队合作的功劳。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是多环节,要经历很多人,要经手很多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永远都会有意外,安全和质量取决于最弱的那个环节和那个人,
要永远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我们需要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次都正确及时,不仅如此,还要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正如电影里说的,能成功救出155人,不全靠机长一个人,是全体机组人员,救生艇船员,救援人员还有乘客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
萨利机长说:“我不觉得自己像英雄,和别人一样,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萨利是这样,机组成员是这样,救援人员是这样,乘客也是这样,大家都不是英雄,大家都是英雄。这一次奇迹,就是几百个做好了本职工作的人,一起共同完成的事情而已。
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了这样一段话:“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
安全第一
小心驶得万年船,Safety goes first 安全第一,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镜头闪过机长萨利手中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一次延误胜过一次灾难。
在这30年里,萨利说自己是一个循规蹈矩,甚至过于死板的人。每一次飞机前,他都会细心检查机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飞行结束后,他都会认真写飞行报告,30年都是这样。
循规蹈矩是对的,死板也是对的,但是有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到人性的因素,因为人不是机器。工程师和模拟飞行器的数据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性是有弱点的,有时候人性因素会比不上机器而导致我们犯错误,但是有时候人性因素会超过机器而创造奇迹。
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如果萨利机长真的按照规定和操作流程,去遵从塔台的错误指令,最终会导致155人全部丧生的悲剧。这是一次对英雄的拷问,也是对规章制度和体制的质问,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许多时候,并不是灾难本身对人造成了伤害,而是人类自己伤害了自己。正如萨利说的那句经典的话:“过去四十年我载过无数的乘客,而现在他们却想用208秒来定我的功过。”
医疗行业应该向航空业学习什么?
在过去的几十年,航空业进行了很多的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安全记录,这很值得医疗行业学习。
Checklist清单,Error reporting错误报告,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结构化沟通技巧,Briefings简报,debriefings总结汇报,timeouts暂停,Protocol方案,Teamwork training团队合作培训,Simulation training模拟实训,standarization标准化,每一个名词都是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工具,都是安全和质量的保障,都值得医疗行业认真学习。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