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患者与政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健康险的博弈
前一段时间受邀参加了医疗金融和医改相关的会议,谈到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无论是Payer(医保和商业医疗健康保险)还是Provider(医疗机构)和Physician(医生),大家都是一肚子的苦水,大把的不满意,其实另外一个不在场的P(Patient,患者)更不满意。在这个医疗健康产业的闭环中,目前的现状是4个P都不满意,而且这个4方的搓麻将博弈就是一个零和游戏。
原本的制度设计其实是有一个理想目标的,制度设计者是希望看到4P和谐相处的,是希望4P都满意的。
设计者的初心是好的,愿望是善良的,但是这个制度有个问题,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很好的考虑人性,特别是人性的弱点。
一般健康险和医疗保险的设计有一个假设的前提: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是可预测的。有了这个假设的前提,再加上人群中疾病的负担,就可以基本匡算出相应的医疗费用了。
各种医疗保险的设计方法是:小的专家团队,加上几个精算师,就可以计算出来一个保险方案了,这个设计是自上而下的,是静态的统计学思维的,是从办公室里算出来的,是假设人类行为是理性的。
但是在中国,无论是政府的医疗保险还是商业保险,经常会“穿底”,经常会入不敷出,所以Payer通常的做法是很粗暴的降低支付比例,会制订很多的“封顶”政策,来保障整个保险筹集资金的盘子不会“爆掉”。保险方的这种做法令医疗机构和患者很不满,因为太简单粗暴,很不讲理,很不透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也没有对话甚至解释的机会,但是保险方也有自己的苦衷。
良好的初衷,精心的专业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呢?都是人性惹的祸,专家团队和精算师的“计算”根本比不上中国老百姓的“算计”。老百姓的普遍心理是:既然我交了钱,交了税,这种医保政策我就得用足!所以这些对政府医保和商业医保的“算计”是自发的,是中国式的,是群体性的,是大规模的,是“众筹式”的,是集民间智慧的。这种“算计”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再加上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专业”的配合,保险资金“穿底”的风险是很大的。
对于这种4方都不满意的零和博弈状态,需要换一个思路来重新设计医疗保险方案。不应该再走老路,不然你投再多的钱也都敌不过中国大爷大妈们的“算计”。
新的医保方案设计应该考虑到人类是不理性的,设计是要自下而上的,是要基于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是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是可以不断自我学习自我修正的,是可以自我完善的,是可以和大爷大妈们的行为斗智斗勇的。
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人性的,特别是人性的缺点。中国的医改方案存在一个很大的先天缺陷,自上而下的设计了很复杂的机制,根本没有很好的考虑人性的因素,既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弱点,又过度的透支医务人员的善良人性而没有给予合理的回报。
当一个制度或体系的成功需要高度依赖人性的善良、自我牺牲、高度的自觉和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时,当一个制度或体系没用容错和纠错机制存在时,这一制度或体系的成功机会是渺茫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