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的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
产科的管理重点在于产房,因为产科多数的危急重症的发生地点是在产房,而且产房是24小时三班倒的地方,有常驻的产房医生,有走马灯一样来回轮换的值班医生(很有可能是常年不做产科的妇科医生);有产科医生,有新生儿科医生,有麻醉科医生,有助产士,如果大家相互支持和配合不好,很容易出问题。很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针对这一现状,我准备在2015年启动一个“产房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项目”,以下就是这一项目的简介。
药物与设备的标准化配置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产房如战场,危急重症的抢救会随时发生,这些病人抢救所需要的药物和设备必须配置好,可以随时使用,而且要定期检查这些药物和设备的状态。即使是一年用不上几次的药物和设备,也应该准备好,因为生命无价!产房应该配备的药物和设备清单会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基层单位的“基本清单”,只要是有接生的产房,不管大小,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有的基本配置。另外一个清单是针对大医院的“标准清单”,配置的要求会比较高。
产房医务人员的标准化配置
对于一定的分娩量,产房究竟该配置多少产科医生,多少助产士才算合理?我们面临的现状往往是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数量远远低于科学合理的配置,医务人员经常要没日没夜地超负荷工作,这不仅仅是不利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也无法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另外,在多数产房,只能做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7/24)有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在产房。根本无法做到麻醉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的7/24产房配置。如果没有新生儿科医生的7/24配置,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效果会大打折扣。麻醉医生7/24的产房配置不仅仅是为了分娩镇痛,更加重要的是在危急重症母亲的抢救时可以第一时间对产妇进行呼吸,循环的维持和进一步的用药抢救(ABCD,Airway,Breath,Circulation,Drugs),在真正有需要时可以帮助产科医生能够在做出剖宫产决定后5分钟之内完成即刻剖宫产(Crash C section)把孩子抢救出来。
我们会进行相应的调研,提出分娩量与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合理配置比例,也呼吁有条件的医院在产房不仅仅要7/24配置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还要7/24配置麻醉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希望在中国也能够培养更多合格的产科麻醉亚专科医生。
临床指南与危急重症抢救流程
中国医学界最大的悲哀是医生水平的千差万别,同样的病人在不同医院,甚至在同一个医院不同医生那里,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有时候要看运气。因此,要想提高产科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必须要有统一的临床指南(Guideline),统一的抢救流程(Protocol),统一的管理规范(Policy and Procedure)。在2015将要推出的“产房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项目”中,我们会给大家提供相关与国际接轨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南,抢救流程和管理规范。
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多学科的模拟实训
有了药物和设备,指南与流程,医务人员不会用,用不好也白搭。因此,我们会设置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培训的课程,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普遍提高大家的抢救水平。这个培训课程会重点强调“多学科”合作的“模拟实训”,为什么要这么做,请参阅我9月24日发表的“院长日记 之 我们的临床能力培训方法落伍了”。
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把患者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正因为重要才放在最后。如果只是满足了前面四点,只能部分解决产房的安全与质量隐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系统的问题。只有通过患者安全与质量体系的建立和严格执行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会设置一个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的培训项目,教会大家如何对产房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如何利用SPO(Structure Process Outcome),PDCA(Plan Do Check Action), Root Cause Analysis(根因分析)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来管理产房。相关内容请参阅我8月6日发表的文章“院长日记 之 如何评价医疗质量?”。
如果以上五点都可以做到并做好的话,无论你们的产房每年生200个,2000个还是20000个,都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改变产科实践从产房开始,你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