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与博物馆亲近,没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儿,就一个词儿——习惯!去到任何一个城市旅行,做攻略势必会搜当地的博物馆;家门口的,则会提前找到展讯,去,常去,经常去——让他就像去超市采购一样,有另一种食粮也需要定期补充……
说到作业,熊儿子和笨爸爸都不喜欢。但家长是孩子第一位的讲解员。带孩子有目的地做一些事情之前,做作业是家长必须的,但最好是好玩儿的。确定路线,可以模拟寻宝图游戏;找到宝物后,除了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描述讲解,更应该多问孩子一句,“还能看出什么想起什么”;走出博物馆之后的“反刍”则会让孩子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而讲述和分享,也许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让孩子多一些思考和疑问。
发现,观察,思考是博物馆之旅的随行必备。
参观博物馆的年龄,说实话,我觉得两岁以上,只要不给别得参观者带来太大的麻烦,尽管去就行。至于类别,艺术类、科技类和自然类的博物馆,是孩子最容易参与的。
在孩子第一次进入博物馆的时候,没必要突出任何重点、目标,籍贯信马由缰。也许是高大空旷的建筑,和日常生活中不太一样的展品,零星听一耳朵讲解也许会带给孩子某一个思路的指向……不一定就是您希望他看到的,或符合当时展览主题的,抑或能发现它某方面天赋异禀的才华。稍大后,可以按照门类选定某个主题,做一个阶段性的计划,以便孩子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和概念。
孩子爱玩儿的天性,如果最初就把博物馆定义成游乐园一类的场所,加之目前各种文创产品,虽然良莠不齐、但好在还能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玩具,博物馆会成为孩子“去玩儿”的重要目的地。而且,如今的博物馆也不再是传统的定义了,无论外观还是配套设施,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孩子一天的快乐时光。
还有就是一些特色的展览,不一定在博物馆,而是专挑一些创意园区、高***商厦、小资聚集地等,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特定的场所,往往都会有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加餐”。这就要看各位爸爸妈妈的嗅觉是否敏感、搜索功能是否强大了……有错过也才会有“艳遇”——常去“敏感”的地方多走走,偶遇合拍的展览,带来的惊喜感足以媲美一份可口的零食。
孩子稍大一些,博物馆知识的摄入会自然而然。孩子的问题可能“刁钻”,但回答的技巧首先应该是答案必须正确!至于是否易懂,就看各位爸爸妈妈的编段子水平了。在此,创意精巧的文创产品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回到家中,隔三差五“复习”一下,也许这一片“记忆的碎片”就根深蒂固了。
博物馆有三六九等,但孩子的兴趣点和家长的 “导航”,在学龄前这个阶段,最好还是“多走些量”——让博物馆成为您和孩子日常生活的 “规定套路”,和外出旅行途中的重要驿站。随着习惯的养成,孩子自己的爱好逐渐显现,他自会选择自己的 “博物馆路线图”。
那些国立、省立、市立博物馆——大多有自己的官网,可以大致了解基本的开放时间、近期展讯、特色藏品等;尤其可以搜寻一下有否适合孩子或家长特有兴趣,自带推荐解说的展览或可参与的活动;另外,馆内的餐饮、休息场所和一些特殊规定,可能会有利于指定您的参观行程。
博物馆,“博物”即万物。放进馆里的是精品,而让孩子把博物馆里的博物“偷”出来,才是玩儿博物馆的终极目的。马未都先生的“捡漏儿”源于他的“博物”——能在地摊儿上看到众人所看不到珍贵;收藏文化,则是把个人敏锐的小喜欢,推广成了众人的“都喜欢”。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对好玩儿东西发现之旅。博物馆里有,日常生活中更应该有!
熊儿子的博物馆之旅,笨爸爸只想让他在其中找到好玩儿,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无论他玩儿我和我玩儿他,都是我最想要的博物乐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