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电子产品的流行,很多父母都把社交圈从现实生活中搬到了虚拟的世界里,但真实的生活场景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手机电脑之外的真实世界里,孩子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才能逐渐形成。
社交力并不像语文数学科目那样,有标准的教材和量化标准。在心理学中,专家们把用词、表情、肢体语言、情绪控制方法等与人交往的各种能力,统称为社交力,换一个接地气的说法就是“会来事儿”。
所以,社交力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准备或者口号,而是具体落实的技术。比如,“要和同学好好相处”是一种意识,但是“和同学好好相处的方法”就是一种可以教授给孩子学习运用的技术。
社交力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的,往往不是教师刻意“教”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性学习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
社交力也一样,刚开始可以让孩子模仿、练习,当孩子学习内化了这些技巧,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地运用,跟同龄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身为父母,如果能认识到社交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力量(比如稳定的人际圈)和痛楚(比如校园霸凌),并且能够力承其重,在幼儿时期开始从情商、独立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培养孩子,那么孩子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