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会在使用药物之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上包括药品名称、适应症、规格、用法及用量、禁忌症、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批号等说明,但是即使你了解这些,也不代表你真的会用药。其实,无论是处方药(Rx)还是非处方药(OTC),都需要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安全使用。 [图片] [太阳]别只看说明书用药! 药品说明书中常常会看到“慎用”“忌用”“禁用”这样的字眼,这三个词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轻重程度却不同。 “慎用”提醒服药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但并非绝对不能使用。在服药后,要留心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要立即停药和(或)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表示不适宜或者应避免使用。说明可导致的不良反应较为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禁用”这是最为严重的警告,不良反应很明确,不良后果很严重,应禁止使用。 当然,在临床上,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会反复权衡利弊,万分谨慎地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但作为患者千万不要自行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 即使您看懂了“慎用”“忌用”和“禁用”,您依然不会较为准确地给孩子用药,因为,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而目前国内儿童药物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九成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如使用成人药品——“酌减”——显然非常不科学,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大多数医生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体重和(或)体表面积减量,而具体如何减量,主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然事实上,给儿童用药远远比给成人用药复杂得多,除了要考虑病情制定用药方案外,还需考虑到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并不能单独按照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来换算。所以,需要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并且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此外,药品说明书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研究和文献。目前大部分药品说明书虽是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格式撰写,但落实到内容上如: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还是不够详尽。例如,有些药物在儿童使用安全性等基本科学信息方面,或不详,或尚未进行该项实验研究,或暂无该方面的参考文献......这就给儿童用药造成了很大难度。 换句话说,一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多,并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就多,也不能说明这些不良反应一定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相反,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少或暂无,并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可能其不良反应尚未被认知。 国产药品确实大都比进口药品在说明书上要略逊一筹,但进口药品是不是一定适合本国儿童服用,也需待国内进一步研究。 所以,请尽可能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研究较为详尽的药品,并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太阳]走出求医用药的常见误区 不要讳疾忌医。在居家观察和自行对症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不要惧怕用药。尽管药品说明书上会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都写上,但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也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非常严重或可怕,医生会权衡利弊,为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要有病就用药。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用药,也不是所有疾病都用药越早越好。不必要的用药,不仅可能会损害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普通感冒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等),还可能掩盖疾病实质影响诊断(如:腹痛就用止痛药等),或导致疾病越治疗越复杂(如:婴幼儿单纯性腹泻就用抗生素等)。 不要盲目联合用药。增加药物的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和退热药联用),或反而降低了原药物的疗效(如: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联用)。 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任何药物在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之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甚至可能致命(如: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作用,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所以不能才刚开始用了几次药物,觉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就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可能疾病正在逐渐缓解(如: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发热高峰逐渐降低,发热间隔逐渐延长,表明药物有效,此时换药不仅对疾病治疗不利,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不要随意停掉药物。每一种疾病的用药疗程不一样,达不到应有的疗程,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反复(如: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时间比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时间要长)。 不要凭着经验用药。使用药物因人、因病而异,上次用这个药有效,或者听说用这个药有效,这样的经验并不一定可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