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孩子,意味着家长的无能。你已经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管教自己的孩子,只能依靠身体的优势而已,而且打骂对于孩子造成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
育儿就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锦囊袋”,多学几招,就可以见招拆招,而不是一招没用,拳头上来。
问所有打过孩子的父母,你为什么打骂孩子?几乎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为了管教。如果真的是这个目的,那我们就更不该打骂。打骂,也许当下解决了问题,孩子的确就不再犯熊了。但是,孩子下次一定还会再犯。为什么呢?因为打骂并没有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约束,当下次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自己可以意识到这件事不对而不做,而不是因为害怕父母打他而不做。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告诉孩子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为了不打骂,恰恰需要我们花更多功夫在平时。现在很多家长对于规则的建立很随意,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比如,3岁孩子吃饭扔食物,在家时你也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旦在餐厅和朋友们一起吃饭,你也许就会觉得需要管教了。这时语言说教孩子一定不听的,然后你也许就火大了。但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也很委屈的,他在此之前不知道原来这是不被允许的,怎么突然换了个地方就不可以了呢?
熊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排名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建立规则时出现不一致。比如,妈妈很明确地指出睡前不可以吃冰淇淋了,但也许到了奶奶那里就变成“吃完今天最后一根就不吃了”。孩子很聪明的,不管多大年龄,他们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为自己所用”。因此,当我们开始设立规则时,家庭成员都不能心软,一定要说到做到,实施到底。
“我儿子3岁半,每天晚上就开始闹着不肯睡觉,我之前一直会妥协,就让他多玩15分钟再睡,但结果15分钟后又是15分钟,每次把我弄得精疲力尽,我的火就蹭蹭蹭上来了,好几次没忍住把他揍了一顿,结果他马上就安静睡了。但第二天又是老样子,弄得我也是很疑惑到底打是否有效。”
这位妈妈的问题就是她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她第一次让步“让儿子多玩15分钟”,这就很明确地让孩子看到了有机可乘的希望。因此,当她再试图重新实施自己的规则时,孩子就不会配合了。道理其实很简单,第一次我大哭大闹妈妈就会让步,那第二次我当然可以继续用相同的招数啊。
“当你让步时,你就是放弃了自己当父母的权力。” 我是父母,这里我做主。
说到做到,贯彻到底。
打了以后就认错?
这不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叫“屈打成招”。
对宝宝来说,被父母打骂以后,要么满心恐惧,惊魂未定,要么忿忿不平,想着啥时候再闯个祸气气你们。想要他深刻反省错误?呵呵,你想多了。害怕和生气的感觉捂住了宝宝的耳朵,拉低了他的智商,结果宝宝白白受了皮肉之苦,还是不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
还有一点妈妈们或许想不到,体罚其实会减轻宝宝的愧疚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受了苦,赎了罪,所以下次又能心安理得地犯错了。反倒是很多妈妈,打了孩子后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结果变着法儿地补偿宝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父母的教养方式,留下的烙印会跟随孩子一生。如果父母用更温和的方式管教我,孩子在性格里有更多的自信和坚韧。美国孩子那种“从来没被欺负过”的自信脸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