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出丑”?还得从孩子上小班时开始说起。
马马当时上小班,上了差不多一个学期,每次带回家的作业,老师都要求让父母跟孩子一起完成。妈妈如此跟孩子折腾了好几个月后,当妈的发觉越来越不对劲,因为孩子越来越依赖了,如果哪天爸妈不帮忙的话,孩子连碰都不碰一下作业。
再这样下去,孩子该如何是好?马马妈跟丈夫商量后,决定对孩子作业只动口不动手。
“妈妈,小兔子怎么画?”
“你心中的小兔子是怎样的就怎样画!”
“妈妈,你帮我画嘛,我不会!”差不多一个学期的“亲子合作”已经让孩子变得“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妈妈也不会!爸爸也不会!我们去找找看如何画吧!”妈妈从网上找来了一张兔子实物图,孩子在妈妈鼓励下有模有样地画了很久,当孩子抬头说“画好了”,白纸上只有一堆乱糟糟的线条。
这怎么办呀?难道就这样交作业?两夫妻考虑再三后,一团糟的“兔子”就这样被孩子交给了老师。
没多久,老师发来短信说:“孩子做作业不认真!”
妈妈说:“其实我的孩子很认真,他这个’小兔子‘已经画了二十分钟!老师,这是孩子的真实水平,我跟他爸商量好了,以后的作业都让孩子单独完成。我们不会再帮忙让孩子的作业成为艺术品,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成为艺术品。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由笨拙的一个个脚印开始的,没有谁能天生就把所有事情做好……”
老师哑口无言。
事实证明,马马妈没面子的“牺牲”没白费。她的儿子从最初一团乱麻的线条到如今参加全国少儿绘画比赛了。而那些曾经的跟他同一个班的小朋友呢?他们如今每天画画的任务只是为了模仿得更“像”和交作业,甚少有人因为几年的“亲子合作”而对绘画感兴趣。
初此之外,这个妈妈的“无能”还发挥在其他方面,
“妈妈,这个字怎么念?”
“妈妈也不懂,我们一起去查字典吧!”
“妈妈,1+2等于多少?”
“妈妈也不懂,要不我们拿筷子来比一比看?”
“妈妈,小红帽为什么会遇见大灰狼?”
“妈妈也不懂,我们到网上寻找答案吧!”
“妈妈,这个球怎么拍才能弹得更高?”
“妈妈也不懂,我跟你一起多个角度拍拍看?”
……
有人说,爸妈的聪明成就了孩子的无能!不少父母以为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就能在父母聪明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你帮孩子越多,孩子将以更多的“依赖”反馈,不仅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将孩子养成一个只会单方接受信息的“木偶”,而不是一个会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的活人。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