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还有几天就四周岁了,可是她依然不愿意跟陌生人打招呼,甚至也不太愿意跟熟悉的人打招呼。
上幼儿园,在门口碰到保安爷爷,别的小朋友会跟爷爷问好,但她不;
家里有客人来,不管是谁,她都只是看看,如果她喜欢就笑笑,如果不喜欢或不认识,就一声不响地自己走开;
带着到外面去或者去做客,碰到大人的朋友或熟人,被要求问好的时候,她也不愿意。
如果催急了还会嘴巴一撅鼻子一哼:“不要”,严重点,直接就哭了……
不讲礼貌。我常常会从身边人手里替她接到这样的标签,并且对方会好言相告:现在不教育、不引导,长大了就是个问题儿童。
看得出来大家为此很担心:不肯打招呼就显得没有礼貌,而没有礼貌的孩子,出门难免会吃亏,长大了也有可能不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她的退缩和抗拒那么明显无法忽视,但我更担心大人们的担心。
孩子不肯问好,真的是不讲礼貌吗?楚楚在幼儿园的时候会主动跟老师问好。
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
想要我帮忙的时候她的措辞是:“妈妈,你能不能帮帮我?”
离开的时候,会挥挥小手说再见。
礼貌,对于她来说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但她为什么就是不肯开口问好呢? 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不肯开口问好。她的答案总结起来有几种:“***说的,跟老师才问好”、“我不认识他”、“我有点害羞”、“我有点担心”、“你们老是要我问好问好,我有点不开心”。于是我知道,这个孩子,说通俗点是胆小认生,说深点,是还在寻找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的方式。
她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她的感受和想法:
1、***说的,跟老师才问好——生活环境太单一,行为榜样(***或者家长)没有帮助她认识到场合的分类,在无法分类的场合里,她感到困惑,需要再观察一下环境。这个时候,需要帮助她完成环境认知和行为分类,并告诉她不同环境的行为准则。
2、我不认识他——小孩儿天性,或者说是生物本能,对陌生人抱有戒心。需要帮助她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3、我有点害羞——通常她这样回答的时候,对方是她认识但不太熟悉的人,比如舅妈姨妈还有幼儿园的保安。和对方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的亲昵感,想要表达又羞于表达,需要帮助她与对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消除疏离感。
4、我有点担心——这个现象只在舅舅出现的时候才会说,因为舅舅总是评判她,指出她的毛病并试图干预她。她害怕自己的行为又会被舅舅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不问好没有礼貌,问好了怕没问对。
5、你们老是要我问好问好,我有点不开心——这是比较激烈的情绪表达了,通常是在带她外出碰到完全陌生的人时出现。害怕陌生环境、害怕陌生人、害怕出错,如果再有一个额外的刺激,比如“你看弟弟都比你有礼貌”,情绪就爆发了。
在我听得她的答案之前,我也是焦虑的。可是当我明白她在想什么,感受到她的感受后,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在楚楚一岁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极弱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的不相信人,严重的缺乏安全感。
每个人给我的建议都是“多陪陪她”、“经常带到人多的地方去就好了”、“你做给她看”。
这几条建议都是非常好的,我也照着做了。但收效甚微。
那个时候我真的焦虑且不知所措。在两岁生日到来之际,我想到了给她办一个生日会。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吓我一跳,但我决定试一试。那天正好出差可以提前回家。我忍着剧烈的疲劳痛苦(那时候产后综合征很严重,经常躺在床上就下不来,又连续出差三天回到家已经是站都站不稳了),先到蛋糕店定好蛋糕,再一步一挨走到小商品批发市场、超市去买了生日会的道具,一个人在家里又是画又是剪又是挂,给她布置了很简单但温馨的生日屋。
晚上她回来了,和奶奶一起又是夸又是哄又是举例又是示范地进行洗脑教育,告诉她“明天你就两岁了,是大娃娃了,要学会招待客人,要学会讲礼貌,要学会分享……”
又特意给她安排了三项明确的任务:开门、给每个小朋友分生日帽、小刀叉和蛋糕碟。
第二天,小伙伴们如约而至。
她有条不紊地打开门把他们迎进屋,把生日帽、小刀叉、蛋糕碟分到每个小朋友手里。
邀请小朋友们参观她的家,把玩具拿出来一起玩。
跟小朋友手拉手玩着圈圈舞……
虽然在分生日帽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扭捏着不肯接也不肯戴,她又非要强迫人家照办的时候小小闹了一下,但总体下来她都表现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我们最担心的她小气、哭闹、不肯分享,一点都没出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鼓动全家人不断强化激励她那天的优良表现,她慢慢变得勇敢放松了。她改变很大,我也感悟到,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家和楼下小公园,任何地方都是特殊场合。家长如果能提前预知特殊场合的情景,教给她一些应对方法,孩子会适应得更好。
于是针对她每天见面却依然放不开的保安爷爷,我对她说:“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说你好,那就冲爷爷笑一笑、挥挥手吧。”
她点点头,看到保安爷爷的时候笑得很灿烂,小手摇得也很勤快。
保安爷爷看到她的表现,也很高兴,马上就夸了她:“宝宝你今天真棒!”
她终于能够在过安保闸机时放松下来了。
在她不敢和人接触的时候,我会跟她一起寻找对方的有趣点,帮助她放松紧张的心理。
胖胖的张叔叔像大白,肚子软绵绵的还可以练拳;
秃顶的陈叔叔像光头强,头上亮亮光光像卤蛋,味道肯定也很不错;
姨妈的头发颜色像巧克力,如果融化了宝宝可以在里面游泳;
舅舅最喜欢吃土豆,是土豆大王……
如果要带她出门或者有人要到家里来,我会提前跟她讲当天的安排,问问她的意愿。
如果她不愿意,我就教给她一些她可以接受的任务和表现。
一般来说,能够预见到的情况她都能平稳应对。
如果到了现场出了岔子,那就只好自己跟着活该打板子。
如果无论如何她都不肯开口,我也不会去强迫她。
只有她把开口问好这件事,内化成主动交往的动力,才有可能形成她真正的品格。
她现在快4岁了,也许有时候表现得并不如其它同龄小朋友那样勇敢、放松,但我知道小小的她曾经经历过什么。
我不想让她感觉到自己被侵犯了,也不想让她在自己和“妈妈要求的自己”里感到困惑。
有必要普及一个概念。3到5岁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这里的自我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而是在自然我和社会我的关系摸索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那个自我。
简单地说,我们见到的那个不肯问好的小孩,是受欲望和本能支配的自然我,即本我;
我们想要的那个见人就问好的小孩,是遵守了社会规则的社会我,也就是自我。自我的建立需要首先满足对本我的认识和肯定。如果对本我无法肯定,便很难让幼儿学会社会的规则形成自我。
举个例子来说,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软是硬是扁是圆,又怎么判断自己能不能通过前面那个洞?
无法弄清楚本我,就很难分化出自我。而没有自我的人,我们实在是见过太多,注定了一生都命运坎坷。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我们喜欢的样子,却很少去关注孩子本来的样子。
就好比他本来是一棵玫瑰,我们却非要把他当做牡丹。在陪伴孩子成长时,我们有时候太快让他们跟不上,有时候又太慢跟不上他们,一路拖拖拽拽地互相埋怨。
如果我们能够与孩子保持一个同样节奏的步伐,不过分在意别人的快慢和评判,又何愁抵达不了终点?
人生从来都不是竞赛,不过是一段有去无回的马拉松罢了。不肯开口问好、不肯打招呼,并不代表孩子没有礼貌。
虽然我不能说强迫人家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小孩子不肯开口问好,肯定是有原因的。
只有找到那个真正的原因才有可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如果正好你家有这么个不肯开口、不肯打招呼的娃,请记住楚楚妈亲身经验总结出的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提前跟孩子沟通,告诉他接下来会遇到哪些人,跟他是什么关系,可能会遇到什么场景。越详细越好,能够消除他的生人恐惧感和陌生感;
其次,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个预案:如果不愿意开口叫人,就跟对方笑一笑,挥挥手,或者点点头。如果能够安排几个固定行为,如送个小礼物、递个水杯则更好,动作可以带动更多积极情绪;
再者,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可以约定他在那个场合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如撅嘴、哭闹、尖叫、打骂,要让孩子明白规则和界限。
最后,一定不要强迫他,一定不要否认他,尤其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他。帮助孩子适应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孩子塑造自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