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孩子,做孩子平等的朋友。还是在《好父母好方法》里看到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有位母亲发现一个问题,女儿活泼、聪明,但是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子,正是爱美的年龄,而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却不愿逛商场呢?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一次,母亲自己逛商店,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系鞋带,就在那一刻,母亲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在孩子还小时,孩子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两条腿。而当时孩子还小,无法抗拒母亲的“带领”,只能乖乖地随妈妈逛商店,所以孩子会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单调感。时过境迁,做母亲的终于理解孩子不愿逛商店的原因了。蹲下来,给孩子一个相同的高度,和孩子进行相互尊重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看待问题,和孩子交朋友,想办法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忧其所忧,爱其所爱,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中的对话,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也才能有效、有力地帮助孩子。而当父母蹲下来时会发现,这种蹲下来的姿态得到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等优良品质。
言传身教不强迫,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道理。有时候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爱心,更没有孝心,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更别提责任心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啥样孩子就啥样”,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待人接物是否适度?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做父母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让孩子耳濡目染中体味、学会那些大道理,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父母意愿。我父母在每年的初秋季节都会来我家小住一段时日。每次来时,我和爱人总是忙前忙后,周末除了陪老人聊天、游玩外,还为老人购买在他们眼中属于奢侈类型的生活用品。每天晚上,我会用两个大大的木盆盛满水为父母泡脚,有时也会帮他们洗脚,剪脚指甲。那种把父母的脚抱在怀里的状态反而让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记得有一次,父母走了,我自己用木盆洗脚,孩子就过来了说:妈妈,我帮你洗吧,我开玩笑地说,好的,洗完再帮妈妈剪脚指甲。果然,孩子真拿来了剪甲刀,学着我的样子,卖力地帮我剪着指甲。稚嫩的小手笨拙地动着,不小心剪到肉,我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孩子紧张地摸着我的脚,连声说:“妈妈,一定很疼吧?”看到孩子那紧张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从我身上,不仅学会了孝,也学会了爱,更体会到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所该承担的责任。而我眼中,谁又能说那疼痛的泪水不是快乐的泪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道理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孩子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感受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分量,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的培养。
尝试酸甜苦辣,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有句老话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身为父母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如何给孩子适度的爱呢?我们知道,对孩子的保护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导致一个家庭中太多的人来保护一个孩子,有的父母往往打着爱的旗帜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而正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却往往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体验社会的风风雨雨。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总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孩子的自强、自立、自我奋斗的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基础。这种能力只能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地锻炼出来,而不是先天就有的。孩子得不到生活的磨炼和自我奋斗的机会,长大了就很难面对激烈的竞争。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溺爱,更是过度爱的给予。这样的爱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固执、发脾气等缺点。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立,让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从而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所以,溺爱不是爱,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从另一个角度讲:适度的磨难是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难给删除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这无疑是删除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失去应对失望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造成孩子们成人后所具备的优良品质———自律的缺失。我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对孩子来说,规矩就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使他知道,愿望的实现是要经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决不能随心所欲。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咸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只有在实际体验中,孩子才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构建对孩子的成长将是终生受益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