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跟孩子博弈,要把握原则
瀚辰刚出生的时候,我完全没找到当父亲的感觉。
那天是父亲节前夕,厦大MBA最后一门课考试,考试前接到老婆电话,说可能要生了。挂掉电话,我很淡定地坐在了教室。
第二天中午11点,儿子降临。恰好在父亲节,恰好在我们农历的结婚1周年纪念日。我抱着瀚辰去打针,医生接过孩子让我去拿被褥等东西。在我转身的那一刻,我看到医生很麻利地往孩子屁股上扎了一针,哇的一下他就哭了。
当时的我竟然没什么感觉。而是直接离开了。
这时,我对儿子的感觉,更多的是外界环境告诉我,他与我有血缘上的关系,告诉我已经是一名父亲。
直到瀚辰一岁多,他主动爬向我叫爸爸,我跟他做鬼脸他会给我反应,我走后他会哭……越来越多的互动,瀚辰与我逐渐形成一种反馈机制,我才开始有父亲的感觉。
最近刚好在看一本书,介绍了博弈论——两个人最佳的相处方式。博弈论的三个原则就是「明确双方的底限」,「突破底限会迅速作出反应」,「当底限被突破时,不触动原则情况下进行包容」,我发现这三个原则其实也适用于与父母与孩子。
我的原则,就是不含敌意的坚持,比如我会跟瀚辰说:“瀚辰你弹钢琴三十分钟,才能看十五分钟的电视。”这就是我的原则。他也曾跟我哭闹,后来知道没用就不闹了。当我发现跟他坚持这个原则,约定清晰,我们的相处变得很简单。
即使有时我忘记约定的时间,但瀚辰会关掉电视,跑过来告诉我,时间到了。有时候时间到了可动画片还没看完,他会征询我的意见:“爸爸,还差一点点就看完了,我能多看几分钟吗?”
这时,我会适度地允许他的要求。
因为,跟孩子的相处,就是一种在博弈的过程,而不是对抗。
父子间的旅行,拉近了我俩的距离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虽然是真人秀,但一定意义上确实能反映出爸爸带孩子的真实状态。
瀚辰三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单独带他去“两天一夜”的旅行。
妈妈准备出行的箱子,衣服、汗巾、水杯、风油精、健胃消食片,满满都是他的东西。一路上他玩的很开心,我的责任便是按照妈妈的叮嘱,时不时问他是不是渴了,摸摸他的背是不是需要换汗巾。脱离家的他,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把知了装进矿泉水瓶里,听着知了发出叫声,笑得不亦乐乎。
一天陪下来,过程挺累,但是父子间互动的体验感特别好。
第一次单独给儿子洗澡,第一次单独跟儿子处在一个空间。八月的晚上,山上弥散着一股青草味,耳边还有蛐蛐的声音,风吹过飘来一阵桂花香,他听着我讲故事,慢慢入睡。我发现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娇弱。
而这样的互动,更让我感觉像一个父亲。
儿子的敏感期,我没有缺席
去年,由于工作变动,我去了北京。一个月回来一天,半天还要处理公司的事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突然变得异常的少。
对瀚辰其实挺内疚,他突然变成只能用视频与我联系,加上刚好妹妹荔枝的出生,家里大人或多或少会降低对他的关注。而小孩的情绪特别敏感。
今年4月我申请调回厦门,一到家里荔枝就扑了过来,叫爸爸。那一刻我沉浸在女儿喊爸爸的幸福中,全家人也都沉浸在这个氛围里。过了挺长时间,突然传来一声奶声奶气地话:爸爸怎么不理我?这时候我们才反应过来,意识到哥哥被忽视了。
不久后,我就发现瀚辰特别喜欢呆在小角落里,还会做一些出格的行为求关注,人也变得很脆弱。有次接他放学,老师跟我说:“状状不敢做前滚翻,所有的孩子都做了,就他不敢做。” 状状是我儿子的小名,当时提了一俩次我以为是他害怕,但次数多了,我就觉得他是对这项运动有所排斥。
老师还问道,会不会是遗传导致,跟孩子妈妈探讨后,我们觉得不是遗传。
某天周末在家,我就把抱枕放在地上,自己重复做前滚翻。这时候,瀚辰和荔枝就兴冲冲地跑了过来,然后我就故意问荔枝:“妹妹,要不要做前滚翻啊。”她屁颠颠跑过来把手撑在地上,屁股撅起来,我慢慢托着她玩了几次。瀚辰在一边看着,看到我和妹妹都玩的很开心。他意识到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危险,就怯生生地走过来,也不说想玩,我就特意问他:“瀚辰要不要跟妹妹一起玩啊。”
就这样,他跟妹妹一起玩了几次,觉得没什么危险,慢慢就克服了这个恐惧。之后,像平衡木、攀岩之类的项目他也敢去尝试了。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脆弱、出现情绪很正常,因为不受关注或者是缺少关爱。这时父母适当的引导,一般就能顺利度过。
现在回家,第一件事我都是先抱哥哥,再抱妹妹,让他多感受到关爱。出去玩的时候,我也会提前告诉瀚辰并征询他的意见:“状状,我们明天一起跟妹妹出去玩,好不好?”让他培养当哥哥的感觉,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