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亲子漫画家粥悦悦转评:
7月中,老三的日托班老师让家长下载了掌通家园APP,以后用来统发通知和沟通。前两天,APP里面的一篇文章火了,是爸爸陪伴孩子的故事。写文章的是一位园长,也是一位家长,真情实感,所以看到文章最后我也已经泪流满面。不自觉地想到我们家的三个米宝宝真的比很多孩子幸运和幸福的,玩耍、吃饭、阅读、看电视,米爸也倾注了全部时间和情感去细心照顾和陪伴。米爸说过,想起小时候爸爸有时候不在身边就觉得空落落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获得那种安全感。是啊,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只有很少的大人,还记得这件事。那就读读这些孩子的故事,想想我们孤独的过往~~
孩子,爸爸没时间
文:谭静
写在开头
“终于要开学了,我总算可以解脱了” ,一个暑假,让很多爸爸都“当爸”当够了。
“我不要上学,我要爸爸……”,可以预见,开学时孩子们会不断上演这样的挣扎……
一面是乐于解脱,一面是苦于挣扎,父亲和孩子之间似乎永远无法“和解”。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起孩子马上开学的事儿,他就长叹了一口气,那种感觉就像摆脱了什么负担。我知道,很多家长都同他一样,受不了暑假“强制”带孩子的煎熬,恨不得早早地将孩子“还给”幼儿园。
对于这种情况,我早已经司空见惯,但是我觉得不能放任这些父亲们,继续将陪伴孩子看做是一种负担。
今天写下这些故事,希望这些父亲们能读懂孩子们的“小心思”。
爸爸,我快要忘记你了
“我不会画,我忘记爸爸的样子了”。 说完,这个小女孩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这样的一幕发生在我的一次绘画课上。当时,我告诉孩子们要画自己的爸爸,原来闹腾的教室瞬间安静。然而,就在其他小家伙们专心用蜡笔画爸爸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呆呆地坐在那儿,手里的蜡笔都快被攥断了。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不动笔的时候,就出现了上面那一句让人心酸的回答。
她家的情况我是知道的,爸爸常年在南方创业,每年只有在过年和五一才回家,也几乎缺席了所有的家长会和亲子运动会。久而久之,因为很少见到爸爸,就出现了提起画笔,却忘了父亲的模样。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有些生气和心疼,同时又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悲凉。孩子们的小委屈一下子涌现在我眼前,我鼻子一酸,泪水就直接掉下来了。
虽然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限于地理,但更多的距离和陌生,其实是来自心理上的疏离。
作为一个幼儿园园长,工作中,陪伴着全园的孩子们,等到全园的孩子全部都回家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在家我也是一位六岁孩子的妈妈,面对自己的孩子,再忙都不应该是借口。即便不能随时陪在孩子身边,至少要和孩子来几次“走心”的问候和陪伴。
“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很多父亲总觉得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常常产生分歧、不解,甚至冲突。更讽刺的是,这些父亲们往往将责任推给“负责”带孩子的妻子和学校。
爸爸,我只想你停下来,看看我
“我爸爸现在不能上班,哪都去不了,太好了。好开心啊!“
“我要是也有一个不上班的爸爸该多好!”
有一天午休,我听到两个男孩子说着上面的悄悄话。
“爸爸哪儿都去不了,却很开心?”这孩子是不是和父亲之间有什么矛盾?
那天孩子母亲来接孩子回家,我就向孩子母亲了解了情况:孩子爸爸是做高空工程的,前段时间在工地受了伤,因此要在家休息几周。孩子妈妈说,这是他爸在家里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也是和爸爸待的最长(幸福)的时光。
为了让爸爸觉得自己懂事,能多陪陪自己,他开始极力“讨好”爸爸,在家帮妈妈扫地、自己早上起床叠被子、给爸爸端茶倒水、在幼儿园也不惹事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很快,孩子爸爸又回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孩子又变得孤僻起来。我们当老师的再开导,都变不出那个能一直陪着他的爸爸。
大城市里,孩子们的爸爸的确都很忙。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醒,下班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一天下来,孩子很少能看见爸爸。
孩子想和你说话,想和你做游戏,等待孩子们的,永远是“我很忙,下次吧”的公式回复。然而,孩子内心从未放弃对父爱的渴望和追随。
有时候,孩子们的小任性,其实是他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他们最后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爸爸,你先忙,来生见!
关于这样的现实,也不仅仅是我一个幼儿教育从业人员的烦恼。
有次圈内的园长聚会,有一位平时特别健谈的S园长聊到这个话题,突然一反常态,沉默低落了好久,最后她跟我们分享了一个让人特别难过的故事,也许最大悲剧恐怕就莫过于此了。
半年多以前,有个小朋友在做早操的时候突然晕倒,在把孩子送往医院的过程中,老师多次拨打孩子妈妈电话,妈妈却在开会,没接。于是,老师们快速的将孩子送到医院,各种指标检查之后,医生给了一纸绝望:急性白血病!
拿着确诊通知书,孩子母亲,两眼发直,脸色煞白,直接瘫软在门诊大厅。常人怎么能想象到她当时有多么绝望和无助?
“您爱人呢?您该给他打个电话了。”老师们心疼地提醒她。
她背过身子,老师们没听清她们的对话,只记得她最后朝手机吼了一句:
“这是你亲生儿子啊!”然后就嚎啕大哭!
原来,因为孩子爸爸正在外地,忙着签一个谈了很久的大单,没办法立即来到医院。
不过孩子却因为并发症昏迷不醒,在入院的第三天早上,安静地离开了。
爸爸最终还是来晚了!
当时,孩子的母亲异常的冷静,她对着孩子的爸爸说出了可能是他们彼此间的最后一句话:“你,这个当爸爸的,迟到了!离婚吧!”
我想,在弥留之际,唯一能支撑这个可怜的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就是病房门口或许会闪现的父亲身影。可惜,这次的“幻想”依然破灭,终成遗憾。
命运曾给他选择,最后命运又带走了所有选择 。和孩子的缘分,也就此断绝,无法挽回……
很多家长以为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就是常说“我爱你”,其实真正能打动孩子的,只需要一句微不足道的“我陪你”。
因为好的陪伴,具有疗愈功能。
事后,医生直言,自己没想到这个孩子的病情恶化的如此之快,或许是因为孩子内心感受不到自己被关注,所以就早早地“放弃”了自己。
真的是白血病夺走了孩子的生命吗?
有些情感如果无法用时间陪,就得用一生来“赔”。
给爸爸们最后的话
罢了,或许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有位儿童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从父亲那得到7分钟的陪伴,从母亲那得到11分钟的陪伴,而更可怕的是,被调查的很多父母都还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陪着孩子。
陪着和陪伴,真的是两回事。
在好的陪伴里,孩子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孩子会觉得每天都很开心,充满力量。即使难过,也会很踏实地难过,不会觉得害怕或顾虑。即使害怕,这种害怕也是有力量的,也因为他可以想到另外一个人,变得勇敢起来。而那个人正是你,孩子的爸爸!
遗憾的是,随着开学季的临近,孩子们有可能又要面临爸爸的“缺席”。
在这里,我想最后一次替孩子们问问你们这些父亲:开学了,你们能来送送孩子吗?这种小小的请求,你们可曾想过,已经成为孩子们心中卑微的愿望?
请不要让这种卑微,来自孩子最亲的人。
文章来源:掌通家园一线教育作家,谭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