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亲就是孩子的命运?我的一个朋友,在儿子1岁的时候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给奶奶带。奶奶年纪大了,跟孩子的互动很有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就是独自游戏,或者看电视。
朋友说:
一年后我回家看到孩子,手里摆弄着一个玩具,反复重复就一个动作。我跟他说话,他不理我。我心里立马猛地一沉,心想,坏了!
后来,朋友带儿子去医院,孩子被诊断为轻微自闭症。这个朋友当即非常果断地做了一决定:辞掉薪资丰厚的工作,全心在家带孩子。整整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她儿子终于有了明显变化,人际交往也日趋活泼、主动。
关于真正的自闭症病因,科学界至今都无确切的说法。
童年创伤,会导致孩子的退缩行为
但今天我要讲的,是疑似“自闭症”孩子们。
好比我上面提及的那位朋友,我不了解她的小孩,那个“自闭症”的诊断是如何做出来的。但我身边的确遇到不少孩子,曾被怀疑为“自闭症”儿童。
他们也许曾经被某些机构/测试,过于轻易地贴上了“自闭”的标签;
再或者他们属于难养型的孩子,行为问题多多,让父母长期为之困惑、焦虑。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的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婴关系,早年都曾遭遇过创伤。
下面我们聊聊母婴关系,以及母婴创伤这个事。
明白创伤的起源,其实也了解了避免创伤和悲剧的方法。
以下创伤都发生在孩子3岁以前。早的则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糟糕的婚姻导致孩子的创伤
六月龄的胎儿,尚在妈妈腹中,就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并力图去听、去理解妈妈的声音。妈妈是快乐的,愉悦的,胎儿会更快乐地踢妈妈;妈妈是抑郁的,情绪低落的,胎儿则会比较安静。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孩,他与妈妈、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在未出生时就开始了。
心理学家们观察到,在糟糕的婚姻关系里孕育出的胎儿,出生后更可能表现为难养型,爱哭闹,体质差等。
得不到回应的孩子,更容易绝望
与此同时,一个孕妈妈如果遭遇夫妻感情不合,缺乏来自丈夫、家人的支持,甚至内心被焦虑、愤恨等情绪占满,那么她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爱孩子。
当孩子哭闹时,她会有很深的无力感。因为她尚且自顾不暇,很难积极回应一个吵闹的、无限度索求着的小小孩。
而小小孩的哭闹得不到恰当回应,就会有创伤。
哭闹总也得不到回应后,孩子也就不哭了。
不是他变乖了,而是他开始绝望了。
不敢再对这个世界心怀期待、信任和希望。
▌妈妈的冷漠导致孩子的创伤
出生第一个月的小婴儿,其实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也还没连到一起,处于未整合的状态。客体关系理论称之为“自闭期”。
这时候的小婴儿,有一个很简单的感知途径,那就是用身体感受和理解爱。
妈妈的照料和哺育,对小婴儿的身体温柔的摆弄,会让小婴儿感觉到舒服,他们会逐渐得到一个印象:我的这个身体让我觉得舒适,我完全地待在我的身体里,我感到温柔又有力量,这个世界也让我觉得踏实又可靠。
尔后,小宝宝才愿意展开触角,去跟整个世界发生更多的链接。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了孩子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母亲的缺席,或者冷漠的照料,小婴儿就无法形成和母亲的链接,更无法借由母亲,去进一步和外部世界发生关联。他们只能独孤地、持续待在自我封闭的、混沌的状态里。
这样的婴儿,很容易发展成为自闭症患者。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们一直强调母亲角色的重要性。
当我们出于母爱的本能,去拥抱孩子,去抚摸孩子,去回应孩子,去带着爱触碰和照料孩子娇嫩的皮肤和每一个身体部位,就能够唤醒一个小婴儿体内的那个我,以及唤醒一个生命对一个世界的期待和希望。
▌不稳定的抚养人导致孩子的创伤
这里说的“不稳定”有不同情况。
一种情况是妈妈自身情绪反复、时好时坏,存在人格障碍。这对一个小小孩来说非常可怕。
孩子同样的行为,今天妈妈会呵呵笑,明天就大发雷霆。孩子完全无法预测妈妈对于孩子行为的反应。这样的妈妈,很容易让孩子发生混乱。
为了逃避这种混乱的、糟糕的感受,孩子会封闭自己。于是,他们可能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游戏,过于安静,回避与现实发生关联。当然,也就很容易被判断为,有“自闭倾向”。
健康的小孩,早期一定需要抚养者牺牲自己
另外一种情况是频繁更换抚养人。
要知道,一个健康的小婴儿,早期一定是需要抚养者牺牲自己,去围着孩子转,去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抚养节奏的。
频繁更换抚养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它需要小小孩去适应抚养者。这对一个小小孩来说,是巨大的侵犯和困扰。
我就曾见过一个小女孩,3岁了仍然不会说话,独自坐在那里玩一天都可以。
而她打从出生起,先后就更换过4个抚养人:奶奶,姨妈,妈妈,保姆。
▌妈妈的突然消失导致孩子的创伤
其实文章一开头列举的例子就是此类型。
一个妈妈过早地在孩子的生活里突然消失,比如外出打工,比如离异,比如离世等,这都会给小小孩一个印象:她消失了,一定因为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可爱的,毫无价值可言的。
这个巨大的丧失,会轻易导致孩子的焦虑、愤怒以及深刻的悲伤。
这样的孩子会显得特别有攻击性。因为一个母亲突然消失,对孩子而言如同一个至宝突然被人粗暴抢走,自然而然导致愤恨。如果大人意识不到这个丧失给孩子的严重打击,孩子持续发展下去,极可能会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封闭自己的孩子,更多地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当然,也有的小孩这样长大后,会显得退缩,自卑,过于安静。
特别是,接替妈妈的抚养人不能为孩子提供恰当的照料,缺少跟孩子的高质量互动,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自动切断与外部世界的链接,重新退行到小婴儿的状态,完全封闭起自己。
当然,如果能够有其他亲人替代,并且提供恰当的照料,孩子多少能够得到一些弥补。
一个看起来封闭自己的小孩,其实是活在了幻想世界里的小孩。
若现实是足够好的,他是不用通过想像来满足自己的。
所以,一个人格健全的妈妈,对一个婴儿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而这个妈妈是绝不可能孤军奋战的。她必须得到亲人尤其是丈夫的支持。
只有家人和孩子爸去从情感和物质上支持和照料妈妈;妈妈再从情感和物质上照料孩子,这个家庭的能量运转才是平衡的,否则一定会失衡,甚至枯竭。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