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大人眼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知道放学后要做完功课再看电视,看到妈妈的同事要说声叔叔阿姨好,上完钢琴课后要和培训老师挥手再见。我的衣服永远是班上最干净整洁的,我的奖状也是同龄人中数量最多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得益于懂事给我带来的夸奖与赞叹。
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年只回家两三次。有次他给我带了一颗水晶球,里面镶着建筑物的模型,摇晃它还会发出亮光。我现在还能记得这件玩意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有多么的宝贵。我把它放在客厅的茶几最中央,每天一回到家,我就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把玩它。
有一次姨妈带表弟来串门,表弟比较腼腆,进门时躲在姨妈的身后,对着我妈叫了声姨母,然后把头低着,捏着自己胖嘟嘟的手指。
后来她们两姐妹进厨房做饭去了,妈妈嘱咐我好好带着表弟在客厅玩。我拉着表弟坐在沙发上,调了电视到少儿频道,当时正在放《葫芦兄弟》,我叫表弟快看,蛇精把紫葫芦抢走了。
表弟却没有搭理我,他瞥到茶几上的水晶球,头突然抬了起来,怯怯地问道,可以玩一下吗?
我有些不乐意,但还是把水晶球递给了他。我说,你要小心一点哟,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我看着电视,不时瞥着身旁的表弟,他摇晃着水晶球,看到它发亮时开心地笑着。笑声很刺耳,我想着,怎么还没有玩够啊?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的。
吃了饭以后,姨妈准备带着表弟回家了,表弟牵着姨妈的手,眼睛却望着茶几上的水晶球,妈妈看出表弟的心思,你想要那个球吗?表弟点了点头,妈妈就把水晶球从茶几上拿过来给了表弟。
姨妈推辞说,这是哥哥的,你怎么好意思要?
我妈笑道,这有什么的?哥哥已经大了,早就不玩这种玩意儿了,他很懂事的。
我把嘴咧得老大,笑着点了点头,送给弟弟玩。
然后我就记得那天我在家里哭了很久。末了,我望着墙上贴满的“三好学生”的奖状和空荡荡的茶几,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快乐。
这件事影响了我很多年。
我之后仍然很懂事,嘴甜爱笑惹大人怜爱,但我再也没有因此自鸣得意了。我知道,我享受着懂事带来的好处,也必须为这份懂事付出不快乐的代价。
这种等价交换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每时每刻地进行着,懂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加速地成长,来减轻大人的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沟通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而代价则是:他们本该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简单的童心。
很多人总认为,小孩子就应该乖乖懂事,其实这是大人们自私的表现,因为懂事所带来的最大收益者就是父母们,而牺牲的则是小孩子的快乐
想到之前杨永信事件,那些家长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戒瘾所,无非是因为,孩子,只是一种他们的物件,从青春到坟墓都只需要一手摆置的盒子,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不重要,他们只需要不断地摆置,不断地装饰,不断地将他们变成自己赏心悦目的样子。
或许父母们会因为不同的家庭而对孩子们实行不同的教育。但我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自我的选择最重要。
你可以让孩子懂事一点,乖巧一点,它能使他们在大人的夸奖中获得信心。你也可以选择让你的孩子更快乐的成长,懂得拒绝,懂得说不。
只是现在我在这,以一个懂事孩子的身份告诉大家:懂事,其实是一项太容易学会的技能,不必刻意地去教导孩子,因为随着时间这个齿轮的不停转动,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领悟这项技能的好处与坏处,请由他们自己权衡利弊来决定学与不学。
《甄嬛传》大火的时候,我跟风看了几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那个一直端庄懂事的沈眉庄醉酒后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
“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有那么些瞬间,当我回忆起往事,我会有些遗憾。就像醉酒后的沈贵人,卸下淡然平和的面具时也会反问自己一句:就不能醉一回吗?
我会对妈妈说,对不起,这是爸爸给我买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