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承认,小编是个吃药困难户。十来岁时吃药还要逃跑、挣扎。每到吃药时,爸爸妈妈先满院子找人,不是找小编我,是看看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在没在家。人齐了,把我抓过来,捏鼻子、按胳膊、按腿、按脑袋、拿药的,一顿手忙脚乱,才能把药“灌”到小编的嘴里。这份记忆太痛苦、太强烈!
前一阵子看到一则新闻,说2岁的孩子因为被捏鼻子喂药,误吸到气管通道,引起窒息,抢救无效。在家里谈起此事,小编的爸爸说,那时候不懂,那些灌药法根本不对,以后可千万不能用这些“害人”的招法了。
错误的喂药法可不止捏鼻子一种。
1、拎耳朵
药难吃,孩子当然要反抗。有的家长情急之下,会拎起孩子的耳朵硬灌。药是灌进去了,却可能给孩子留下耳朵出现炎症或神经功能问题。
2、压舌头
把药放在小勺子里,迫使孩子张大嘴,趁机用勺子压住孩子的舌头,直到勺子里的药被灌下去为止。这样做容易呛到孩子。
3、干吞药片
孩子吃药片经常发生水喝进去了,药片还在嘴里的情况。有的家长会让孩子不用水,干吞药片。干药片可能停留在消化道,使之受损伤。
4、骗孩子药是甜的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进去药,骗孩子说药是甜的或者像糖果。等孩子发现药不甜会吐出来,还会对家长的话产生质疑,不再相信家长。
5、根据经验胡乱用药
孩子出现头疼脑热的情况比较普通,有的家长便根据自己的经验,想给孩子吃什么药就吃什么药,甚至随意增减药量不经过诊断,不考虑是否对症或者有没有副作用。
6、给孩子吃成人药
儿童用药剂量都是根据他们的年龄、体重、承受能力等综合考虑确定的。有的家长觉得儿童药量小,用成人药效果更好,只要把药量减半就行。却不知孩子与大人是不同的,尤其是他们的肝、肾等器官功能还很弱,承受不了过量的药物刺激。
7、分享处方药
家长们因为孩子常能碰面。若见到谁家的孩子出现什么病症,与自家孩子类似,总是会很热心地把自家孩子吃了什么药管用介绍一番。都说对症下药,有时同一样的症状用药也会因人而异。“一刀切”式地分享用药方法显然不适用于不同的个体。
8、用药不规范
有的药分几次服,着实麻烦。一些家长图省事,把一天的量集中到一次给孩子服下去,还有的家长让孩子用牛奶、果汁等服药。若不按间隔时间、不按计量等方式喂药,对孩子病情恢复不利,或者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过期药物坚决要扔掉的重要性,经常对自家药箱进行清理,把过期药品及时处理掉。
小孩子抵抗力弱,经常会闹些小毛病,盲目输液不可取,适当吃药(遵医嘱)还是需要的。不采取那些错误的招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比较顺利地服药?
一、选择适当药具
半岁以内的婴儿用奶瓶服药较好。
半岁以上的婴幼儿则可使用小勺子,将药液顺着勺子从孩子的侧嘴角缓慢倾斜进嘴里。
对于不会用吸管的孩子,用滴管从嘴角滴入也可。
二、调配药物味道
没有什么味道的药,不需加佐料,温开水送服就行。
若药味较苦,可将白糖搅拌其中,减轻苦味。吃过药后,再用糖水冲淡孩子嘴里的药味儿,孩子会易于接受。
对于不大配合的孩子,在喂药之前,先给他喝一勺糖水,再喂药,之后再喝点糖水会好得多。
三、喂药讲究姿势
对反应比较强烈、不肯吃药的婴幼儿,可以将其抱在怀里,孩子躺着也行,让孩子的头朝一侧偏。大人用一只手轻捏孩子的下巴,趁孩子张嘴之际,将药勺送入孩子口中,注意是颊粘膜与臼齿之间,把药缓慢倒入。等孩子把药彻底咽下去,再松开手,把小勺子拿出来。
四、利用吞咽动作
若1-2岁的孩子嘴里含着药说什么也不咽,可以在距离孩子的脸大约30厘米远的地方,朝孩子的面部慢慢吹气,孩子被气流影响会引起吞咽动作。这是在利用只有婴幼儿才有的反射性吞咽动作。当然,负责吹气的成人一定要健康。
五、喂药后多喂水
孩子吃药之后,口腔或者食道壁上有残留的药物,孩子会嫌嘴里有味,食道也易受损。给孩子喂药后,再多喂些温开水即可。
对于较大些、明白一些事理的孩子,跟他讲清吃药的好处和必要性,把药的味道调配得甜些,若是药片就弄小些,一般孩子都会很配合,能够顺利完成吃药任务。(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