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俗称“伤风”。《景岳全书·伤风》说:伤风之本,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主要由于感受外邪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喷嚏、恶寒为特征。
感冒分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一种是时行感冒。前者病邪轻浅,不造成流行;后者成流行;后者为感受时邪病毒而致,病邪较深重,具有传染流行的特点。
西医称四时间感冒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称时行感冒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指鼻、鼻咽、咽部的急性感染。现在又提出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1.疱疹性咽颊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2.咽结合膜热,为腺病毒所致。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因幼儿发病率更高,因小儿鼻腔短小,没用鼻毛,你粘膜血管丰富,由于鼻咽部本身存在病毒或细菌,受到寒冷刺激后鼻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抵抗力降低,病毒和细菌得以大量繁殖,乘虚而入而发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二季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中医学:风寒、风热、感冒夹痰、感冒夹积、感冒夹惊、气虚感冒。
病变部位鼻——咽喉,风邪易袭阳位!
二.病因病机
1.风寒之邪侵袭:如护理不当,汗出当风,风邪侵袭,易袭阳位头面鼻腔部位易发生病变——风寒感冒。
“吊线风”—面瘫
早起擦囟门、前胸后背、手足心。
2.风寒化热:由于小儿纯阳之体,最易化热,热火炎上,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风热型感冒
3.若小儿偏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水湿,水谷),易积滞,复感外邪而发病——感冒夹积
4.由于脾胃运化失职,湿聚生痰,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易发病,为感冒夹痰。痰涎壅盛,胖孩多痰多喘,侯中痰鸣,多为肥胖体态,甘能助湿生痰。
5.若小儿脑髓未充,智力未健受惊后,产生惊证,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易发生感冒夹惊型。
6. 气虚预防作用失职,易发生气虚感冒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又反复感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辨症论治
1.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无汗、喷嚏、流泪、或咳嗽痰清稀色白,手足不温,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推天柱骨、揉风池、风府、揉上背膀胱经,拿肩井、二扇门、揉外劳宫、推三关;
若鼻塞流涕:按揉迎香、黄蜂入洞、摩前囟门。
若伴咳嗽:推揉谭中、推胸八道、揉肺腧、分推肩胛骨、内八卦、飞经走气。
2.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粘稠涕、咽喉肿痛、咽部充血或咽峡部疱疹或咳痰色黄、粘稠痰、舌尖赤、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则:疏风清热、解表。
处方:清天河水、清肺、揉太阳、开天门、推坎宫、揉承桨(生津利咽)(大孩子搅舌咽津)、揉合谷、曲池、外关、大椎、推脊(食中二指大椎——尾椎)掐揉少商、勾揉扁桃体外方、揉上背膀胱经(温热为宜)。
3.感冒夹痰:感冒症状伴有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舌苔厚润腻,脉浮滑。
处方:解表一组穴,按弦走搓摩(虚证不可用,破气,泻气,用于一切实证)、推揉膻中,开璇玑,擦胸背法,运内八卦。
4.感冒夹积:感冒症状伴腹胀、大便量多味酸、口臭、口嗖、舌苔厚腻、脉浮滑,往往睡觉不宁。
处方;感冒穴加消食导滞、助运化一组穴
运板门、运八卦、补脾经、摩中脘,(清大肠、揉天枢、调肠胃积滞)、揉足三里、推脊椎。
5 感冒夹惊:感冒症状伴惊证,头发竖立无光泽、夜则惊啼、三根青、指纹青、呕吐物大便颜色发青发绿,夜则紧跟母怀,脉浮弦或乍来乍数。
处方:解表穴—风寒穴——风热穴
止惊:百会、开天门、猿猴摘果、平肝、掐揉五指节,小天心,二龙戏珠。
6.气虚感冒:反复感冒、日久不愈、伴乏力懒言、语声低微、自汗、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舌质淡红、面色萎黄或皎白五华、脉浮而无力等。
处方:补气一组穴、感冒风寒风热一组穴、 补脾、补肾、补肺、推三关、揉外劳宫、揉百会、摩腹、揉气海、关元、揉足三里、揉肺腧、肾腧捏脊等。
四. 预防护理
1.预防
(1)小儿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提高抵抗力。
(2)注意卫生,常洗澡,晒被褥,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注意冷暖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保持通风换气。
(3)感冒药多是解表发汗药,若连服时久,汗毛孔一直开着,遇邪风又复感,故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4)流行季节,应少到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2.护理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太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幼儿推拿秘书》说:“要得小儿安,常带饥与寒。肉多必滞气,生冷定成疳。
热病稍愈,食肉乃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具体手法请参照本账号发布的《极鹤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病症的推拿手法汇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