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医生记住这5个秘密,绝对能让孩子少受罪
小孩子生病,如何陪伴、护理,尤其是如何顺利让孩子吃药,往往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位妈妈的讲述就让人哭笑不得:
宝宝13个月,每次生病吃药,全家人都折腾的人仰马翻。最开始是试图耐心劝,他自然是不肯配合的。然后,老人把药放在了孩子最喜爱的水杯里给孩子喝,几次下来,孩子连水都不喝了。后来又把药放奶瓶里,结果孩子一见奶瓶就要哭。最后不得已,强制把药灌下去的。
做雾化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吸点药,我们总是趁孩子睡熟了,悄悄打开雾化器,对着孩子口鼻处。即便是这样,孩子也总是被莫名的噪音惊醒。结果又是一通折腾,弄得大人孩子都睡不好……
类似的情景,不知在多少家庭上演过。下面我们要分享的,是这中间需要调整的一些技巧,或者心理层面的细节。
看病、吃药永远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
▌粗暴的动作比药更令孩子恐惧
我知道,有妈妈会为了弄清楚孩子为何抗拒吃药,特意去尝孩子的药。不少儿童用药虽然不好吃,但算不上苦,反倒是有一点甜。
那为什么孩子还会抗拒呢?
原来,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
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用各种哄骗的方式给孩子喂药,孩子会感觉到“这是要做什么?”“这件事不太安全”“他们为什么跟平常不一样?”等种种焦虑不安的感受。
大人紧张的神情,还找来爸爸帮忙压手压脚的态势,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恐惧,却又无能为力,自己渺小又不被尊重。
其实,让孩子感到恐惧和抗拒的不是药本身,而是父母或欺骗或粗暴的对待方式。
▌不如对孩子说实话
很多家长喜欢用“一点都不苦”来骗孩子喝药,结果一口下去,孩子就知道自己被骗了,原来这药是非常苦的。
即便下次的药真的不苦,孩子也不愿再相信父母的话。更严重的“后遗症”就是,孩子会因为经常被骗而对父母失去信任,或者也习惯于用骗去处理问题。
欺骗并不能改变药是不是苦的事实,倒不如实事求是的告诉孩子,这个药会有多苦(有点苦、比较苦),提前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随后再鼓励、诱导孩子吃药。
如果药真的很苦,也可以在药里适当加点糖,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这个加糖的过程。他的心里会觉得“嗯,加糖了,不苦了”。
有时孩子越是怕苦、担心药苦,喝起来就会越觉得它苦得难以接受。
就如同打针。父母如果骗孩子“一点儿也不疼”。那么只会加重孩子受伤的心理。
相反,你告诉孩子:“会有一点疼,就像……”,孩子反倒会有一个心理准备和适应的过程。
糖果可以作为吃药后的小奖励
▌鼓励和奖励并行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父母可以简单告知孩子为什么打针、吃药,作用是什么等。
可以给孩子讲个小故事,小勇士与病魔做斗争。再告诉孩子生病就是身体里的细菌士兵和抗病毒士兵在打架,要想让自己的士兵打败病毒士兵就一定要吃药。
当然,还可以结合奖励。比如,当生病的小孩愿意配合治疗,大人要毫不吝啬地给予他鼓励,比如说:“宝宝真勇敢,可以……”
让他知道,配合治疗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并可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励,给他喜欢吃的糖或饼干之类,让孩子从心理上消除对看病的恐惧。
▌请医生开不苦的药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不太合情理的要求,但现在有很多专门为小朋友研发的药物,比如治小儿感冒的冲剂很多就是带各种水果味的感冒冲剂,孩子喝起来香香甜甜就像在喝果汁一样。
孩子感冒生病了,看病时,可以让孩子自己跟医生说:“我会配合看病,请给我开一些不太苦的药。”
这样做,一来,孩子会更加配合看病、治疗的过程,因为做为回报,医生会给开一些不太苦的药;二来,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以及开口和陌生人说话的胆量;最重要的是,解决了药难喂的问题。
如此做法,还适用于验血、打针等治疗过程。
看牙时,也可以用此方法,孩子会主动配合
▌你是孩子最好的药
很多时候,孩子的疾病,不是吃药就能好的,更需要呵护到孩子的心灵。
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宝宝已上幼儿园就会又哭又闹,发烧、拉肚子,去医院检查,任何指标却都很正常,不去幼儿园,烧就退了。这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
缺乏积极关注和高质量的陪伴、环境变化过大过快、父母的关系问题、特殊阶段(断奶、入园、分床分房、妈妈生二胎等),都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因性疾病,表现为发烧、肚子痛、湿疹、过敏、胃肠炎等症状。
还有一些病症,比如胃溃疡、神经性呕吐、支气管哮喘等,也可能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需要爸妈们注意。
所以,孩子生病了,在排除掉器质性疾病的原因后,更该关注到孩子的身心需求,关注身体病态表征背后的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病还须心药医,能治好孩子心因性疾病的医生只有父母。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