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骤降,患病的孩子又开始增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了大多数。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感冒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尤其要多补充相关知识。
小儿感冒的症状及原因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仅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大多数孩子会有8~10次感冒,5岁以下宝宝一年6次以内,14岁以下孩子一年5次。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其中80%~90%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余可能是细菌、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宝宝感冒后,最主要的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微咳,通常伴有轻微发热(特别是在晚上)、食欲降低、睡眠困难等。从现代医学来看,如果感染涉及到鼻咽或咽部,常出现咽部红肿、发热、扁桃体炎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热可以持续2~3日甚至一周左右。有的孩子可能还表现出高热、呕吐、腹泻等。
引起宝宝感冒的原因,从表面来看,80%~90%是病毒感染所致,但为什么小儿被感染的几率比大人高这么多?冬季又为什么会发病率增高?
第一,与他们的机体生理特点,免疫发育不成熟相关。孩子的鼻腔狭窄,黏膜柔嫩,黏膜腺分泌不足,较干燥,对外界环境适应和抵抗能力较差,在换季、流感高发季节更容易被感染。早产儿、有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的孩子,比如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患有先天免疫性疾病时,护理稍有失误就会发生感冒。
其次,与家长喂养方式不当也有关系,一项对157名家长进行“儿童营养知识普及调查”的结果显示,懂得一般育儿营养知识的人仅占10.2%。孩子生长发育快,母乳不足或是偏食、厌食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缺铁、缺钙或维生素及蛋白质摄入,营养不良会导致宝宝抵抗力低下,易受病毒、细菌的感染。
第三,与周围环境不良有关。近几年来,雾霾严重,有的家庭喜欢终日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还有的家庭成员嗜好吸烟,导致室内空气更加浑浊;家人患有感冒、过敏性鼻炎或带宝宝去了人群密度较高的地方等,这些都会成为诱发宝宝感冒的原因。
还有一部分家长,冬季特别害怕宝宝冻着,给宝宝穿过多过厚。孩子的排汗功能较差,血行不畅,出汗后吹了冷风或是频繁增减衣物,都会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另外,感冒还与缺乏室外锻炼有关。如北方及寒冷季节时间较长的地区,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室内,很少有机会去户外活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成天关在暖气房间内。这些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要比经常外出活动的孩子差很多,也更易感冒生病。
小儿感冒,一定要吃药吗?
小儿普通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病程7~10天。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因此吃不吃感冒药都不会缩短感冒的病程。感冒药都只能用于缓解感冒伴随的发烧、流鼻涕等症状。
但是,常用的各种感冒药:抗组胺药、止咳药和化痰药,不管是单药还是处方药,并没有被明确证明对婴儿和儿童有帮助。尤其是复方感冒药,缺乏用于儿童的临床数据,通常是根据成人剂量推算的儿童剂量,没办法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存在一定潜在的、危险的副作用。
有些妈妈可能还认为,服用抗生素能帮宝宝尽快赶走感冒。实际上,抗生素应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病毒感染需要宝宝自己与病毒战斗,宝宝每一次感冒生病的同时,也是自身免疫力增强完善的机会。
所以,更加要求家长在面对宝宝感冒时,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普通感冒最重要的治疗是对症护理,让宝宝感觉没那么难受,并不是为了防止病情加重或者让感冒更快痊愈。
那么问题又来了:不能用感冒药的话,那孩子感冒了该怎么治疗呢?
小儿感冒的家庭护理
首先要保证宝宝有良好的休息和足够的液体摄入。鼻塞、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对症护理。
鼻塞:1、将生理盐水滴鼻剂或喷雾滴入鼻腔稀释分泌物,之后用棉签将分泌物轻轻的卷扒出来。小于3个月的婴儿,如果鼻塞流涕明显,可在喂奶前、睡前这样做。
2、感冒时期,可在孩子的房间冷雾加湿或喷雾,也能帮助鼻腔分泌物的排出。
咳嗽:1、咳嗽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功能。抑制咳嗽可能会导致分泌物滞留。
2、让宝宝多喝温热的水或液体,可以帮助有效稀释痰液,有助排出。
3、另外,多帮宝宝拍背,缓解咳嗽帮助排痰。
4、给宝宝洗澡时,提高水温增加室内的水蒸气,可以在15-20分钟内缓解宝宝的呼吸和咳嗽。晚上睡觉的时候,使用空气加湿器。
发烧:1、发烧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不是一种可怕的征象。宝宝会发烧,正说明TA的身体在抵抗疾病。
2、宝宝发烧38.5℃以下物理降温,局部散热降温、温水澡或温水擦拭(用小纱巾沾温水给宝宝擦擦额头、手心、脚心、手臂、腿等部位)等。注意:一定不要用酒精降温,因为酒精可能被皮肤或者呼吸系统吸入,从而引起中毒、昏迷等严重问题。
3、发烧38.5℃以上,以免因高热引发晕厥,需要适量给退烧药。
0~3个月:退热前咨询儿科医生。
3~6个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注意核对剂量和间隔时间。
6个月以上: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以,但脱水或呕吐的宝宝应用时要谨慎。
4、还是要尽量让宝宝多喝水(母乳宝宝可以吃奶,一来补充水分,二来也是一种安抚方法),让热量借由水分从人体排出。
除此以外,合理安排宝宝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以免引起宝宝反感和宝宝胃肠负担。一般一周左右可逐渐恢复到平日饮食。
每天2次以上开窗通风,新鲜的空气有助皮肤有效出汗而降低体温。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对流风吹到宝宝,加重病情。轻症不发热宝宝,可适当外出,家长心情放松,对宝宝也是一种鼓励。
小儿感冒,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
由于个体免疫、年龄等差异和所感染病毒的不同(病毒是一种个头比细菌还要小的感染性微生物,目前医学所知能引发感冒的病毒高达100多种)。
因此,如果普通感冒对症治疗一周后症状加重或持续存在,无明显好转或消失,口内黏膜或身体上出现形状不一的疹子(无论如何,一般感冒不会形成皮疹),可能提示发生了除普通感冒以外的流感、小儿肺炎、猩红热、麻疹等疾病。应及时就医,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
此外,0~3个月宝宝一旦出现感冒症状,或3个以上宝宝一开始感冒就伴随着呼吸急促或每次呼吸时看到鼻翼煽动,嘴唇、甲床发青,精神萎靡等症状,回顾病程后怀疑是因为接触过手足口或流感患者引发感冒,也需要立即就诊。
家长们也可以参考以下表格:新版的“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参考文献三)推荐,简便易行,居家即可操作。
小儿感冒观察评估表:
1)哭声:正常哭声或不哭(1分);抽泣或哭泣(3分);虚弱或呻吟或哭声尖(5分)
2)刺激反应:哭声停止或不哭(1分);哭声时断时续(3分);持续哭吵或无反应(5分)
3)状态:清醒或刺激后立即清醒(1分);持续刺激后睁眼(3分);刺激无反应(5分)
4)皮肤颜色:颜色正常(1分);苍白或肢端青紫(3分);苍白或青紫、皮肤发灰或有瘀斑(5分)
5)脱水:正常皮肤,眼睛和黏膜湿润(1分);皮肤和眼睛正常,嘴唇稍干(3分);皮肤干燥,黏膜干燥,眼睛凹陷(5分)
6)反应(说,笑):可以微笑或外界警觉(1分);须刺激后方有微笑或变得警觉(3分);无笑容、淡漠、躁动,对刺激反应弱(5分)
注:上述方法来自高大上的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与耶鲁观察评分(YOS)相结合,转引自参考文献三
上述量表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看孩子是否有精神。使用六个方面的观察指标,可以快速给孩子打个分,最低分是6分,如果得分大于等于10分,那么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需要立即就医。如果得6分,说明很可能只是一般感冒,推荐在家观察。其中:
◆对于得1分的项目,可以不用过于关注,每过4小时后再评估一次;
◆对于得3分的项目,需要关注一下,每过3小时再评估一次;
◆对于得5分的项目,如果总分不高,你还决定在家观察的话,需要每1个小时再评估一次。
再评估以后,要根据新的得分确定是否送医。
不得不说的小儿感冒预防
本专题的不得不再说一下感冒的预防,细心的家长可能已经从感冒的原因有了基本的了解。与其大人在孩子在生病后纠结去医院会不会交叉感染或是仓皇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不如从很简单的小事做起,最大程度上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
►1、穿着合适,一般和爸爸穿同样多就可以了。
►2、多喝水,促进消化和排便。
►3、合理饮食,少吃多餐,谨防积食引起的肠胃性感冒。
►4、常洗手,尤其是饭前、吃东西前,注意家庭消毒。
►5、尽量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每天通风。
►6、坚持户外活动,大量事实标明,坚持参加户外活动的婴儿童患感冒的机会明显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
►7、家里有人感冒生病时,注意隔离。
►8、注射流感疫苗。目前没有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普通感冒,但 6 个月以上儿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流感免疫接种来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高危儿必要时可予以每月注射一次帕利珠单抗来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