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了娃,很多妈妈会不自觉的开始加入“洁癖”一族。比如洗奶瓶这件日常小事,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很注意的,每次喝奶后冲洗完奶瓶都会再放消毒锅消毒的,婆婆还嫌我太爱干净了……”
"先用奶瓶清洁剂清洗干净,然后再高温消毒......”
是啊,为了宝宝的健康,再懒的妈妈也不敢把消毒奶瓶这事给忘了。可是这种"洁癖式”清洁奶瓶法并不靠谱!奶瓶清洁过头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谁都知道“病从口入”的道理,婴幼儿的肠胃功能弱、免疫力低,妈妈们自然对宝宝的餐具清洁格外用心。可是,如果对喂养环境清洁程度要求过高,甚至一味追求“无菌”喂养环境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都是生活在有菌的环境中,孩子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细菌与人体共存一生,少量接触反而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
可是,如果妈妈们人为的刻意利用高温消毒、清洁剂、消毒剂达到无菌效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肠道内菌群失调。
PS:人体肠道中本身就存在很多细菌,这些正常细菌不仅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还能抑制致病菌在胃肠内过度繁殖,保护肠道黏膜免受致病菌的侵袭,这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益生菌”。
如果有消毒剂成分颗粒进入到了宝宝的胃肠道后,会直接来个“杀光光”,管你是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细菌都会被消毒剂统统杀灭,从而造成了宝宝肠道内菌群失调。

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
(1)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这是因为肠道黏膜表面的细菌层受到破坏,损伤的黏膜容易出现炎症反应,造成腹泻、腹痛。表现为大便中出现黏液样的东西,化验大便时能够检测出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2)导致鹅口疮、霉菌性胃肠炎等疾病。
人体肠道内除了细菌存在,还有霉菌,这是一种和益生菌长期共存但一直受益生菌抑制的一类病菌。如果体内肠道菌群受到破坏,霉菌就会趁机大肆繁殖,从而形成霉菌性胃肠炎。甚至宝宝的整个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都会有白色霉菌附着,这就是常说的鹅口疮。
(3)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直接影响肠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如果不能尽快恢复正常,很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奶瓶该如何清洁呢?
(1)6个月前:宝宝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建议奶瓶、奶嘴每天至少高温消毒一次。消毒24小时后仍没有使用奶瓶的话建议使用前重新消毒一次。
PS:满6个月后:肠胃功能和抵抗力逐步增强,一般直接用热水烫洗就可以了,可以免去高温蒸或煮这道程序。
(2)不建议使用奶瓶清洁剂,因为其中含有消毒剂成分,偶尔用用还可以,千万别频繁使用
。
(3)烫洗奶瓶时,需要将奶瓶配件一一拆开认真清洗,不容易清洁的部位可以使用奶瓶刷、导管刷。
(4)清洁奶瓶后切记要控干水分。“干燥”是最好的杀菌剂,因为细菌很难在干净又干燥的器皿上生存。
(5)塑料奶瓶频繁高温消毒会释放更多有害物质,定期更换奶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