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孩子更努力的学习或者是积极参与到家庭的建设中来,父母经常会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给予孩子一定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大致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许多父母也会将之结合起来,那么更适合用来鼓励孩子的到底更侧重于哪种奖励方式呢? 1.精神奖励难以调动孩子积极性 古语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精神奖励看不见摸不着,很多孩子前耳朵听完后耳朵忘,反正不听话也没什么实质性损失,难以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而物质性奖励,供孩子之所需,达孩子至所想,对孩子更与有诱惑力,可以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热情。 2.物质奖励更加简单便捷、清楚明了 精神奖励每次就那几句,听多了就没有意义了,何况难道没有很好的完成要求就不用鼓励了吗?在这上面需要花费的心思和时间太多了,不如直接物质奖励简单明了,更容易达成一致。物质奖励是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达到了就给,达不到就没有,家长也省心,孩子也能理解。 3.物质奖励具有使用价值,难以避免 家长给孩子的物质奖励很多是有使用价值的,例如孩子需要的文具、玩具、零花钱和一起去旅行等条件,都可以成为物质奖励,如果更侧重精神奖励,难道这些东西和事情就不会买、不会做了吗?物质奖励只需适当增加成本,达到父母和孩子都满意的结果,何乐不为呢? 1.物质奖励具有边际效应 物质奖励是具有边际效应的,孩子开始要铅笔,后来铅笔满足不了他,就会要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汽车。孩子的条件会随着时间不断的提高,只有把条件一直上涨才能得到相应的效果,如果有一天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立刻“撂挑子”,并不能从本质上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2.长期的物质奖励易诱发“拜金心理” 长期的物质引导,会使物质在孩子心中占据更多的地位,一味的追求物质容易诱导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甚至是拜金心理。 3.物质奖励易造成孩子品德问题 如果条件太过诱人,孩子对物质太过依赖的话,就容易导致孩子“学坏”。例如说好期末考试能考90分,就可以得到新款的玩具,可能会导致孩子为了得到玩具而想方设法的作弊。在物质的诱惑下,孩子还可能学会偷懒、欺骗、做样子等不良品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