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哐当”的一声,餐厅里传来一声餐具掉到地上的声音,妈妈哎呀叫出声,随着而来的是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一开始妈妈还尽力抚慰,随着孩子越哭越大声,旁人的纷纷侧目,她涨红了脸,小声斥责:“再哭就我们可就出去了!妈妈怎么教过你的?公共场合不要哭。”
“我要买这个,我要买这个!”店门口哭嚎着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脸上满是无奈:“说好了出来不买东西的,不要胡闹。”
爷爷奶奶在旁边不断地对着哄着:“宝贝啊家里有很多了,听话好不好,别哭了我们去吃冰淇淋。”
“让你好好做算术,为什么不认真!”小孩在书桌前低着头听爸爸的训斥,接着就开始慢慢地小声抽噎了起来,爸爸开始烦躁起来:“不许哭!”最后孩子还是大哭了起来。
以免被揍,妈妈过来护着,争执几句作为结束。
朋友小肖和我说,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时候父母一边揍他,一边还不许他哭。
因为父母看见他哭的样子就来气,男孩子哭没出息,而且这种情况到现在都经常看到,有时候甚至直接就把孩子关到门外去:“不要你了!”。
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见又普通,很多人就是在这一幕幕的与父母的冲突较量中慢慢长大的。

02
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表达。
脆弱的小生命,需要用这个工具向妈妈向照顾的人发出信号:饿了、渴了、冷了、困了、脏了不舒服、要抱……
这是孩子在未掌握语言的时候,用来遥控大人给予自己照料的方式。
孩子逐渐长大,在还没有办法用复杂的语言,来综合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的时候,愤怒、委屈、伤心、害怕、焦虑、失落等短时间内爆发的情绪,就会让孩子依旧选择这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孩子的哭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一种当下情绪的自然流动和宣泄,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然而在很多父母看来,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
我曾口头调查过一些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的最直接念头,很多人提到了愤怒和挫败感,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有旁人在场的时候。
周围的侧目会让人有种错觉,以为别人都在指指点点身为父母却教育无方,缺乏对孩子的威信力,这种非常丢脸,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好,先迅速阻止。
又或者觉得小孩子经不起训导,显得性格懦弱无能,焦虑孩子以后会成为一个性格不够坚韧,遇事只会流泪的人,所以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
还有一种是属于老人家带着,孩子一哭不管怎样,先哄孩子高兴再说。
不管是对孩子的哭闹是斥责,还是毫无原则地哄孩子,甚至打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概念——哭是不好的,不对的,不能哭,不可以不高兴。
可以看到,这不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认知理解错位,其实更是父母自己过去所受教育延续和复制的体现。

03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那就是童年的自己。
平时冷静自持的我,在有次实在哄不住孩子的时候,情绪失控,出手打了孩子。
在陷入自我反省的时候,脑海却自动浮现出一件事情:妈妈要去县城进修,四五岁的我哭闹不休,爸爸在劝说哄无效后,用电线打得我两腿都是红肿的伤痕。
没有刻意去记忆,但却让我明白过来,那个幼小的自己,那一刻的无比委屈,已经穿过了漫长的岁月,抵达现在已身为人母的我。
小时候的我,在依恋妈妈不愿意分离这个事上并没有错,却因此受到惩罚。这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淤积良久,却从没有宣泄的机会。
所以当面对自己的孩子发生同类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内在小孩被触发了,难受和烦躁的感觉让我很难受,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下意识做的,就是去制止孩子的哭泣。
直到有一次妈妈在主动讲起这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小孩子懂什么,我回来后,你爸和我说下手太狠,说着都流泪了。”
我同时也想起在此之后,爸爸再也没有打过我,瞬间就释怀了。
可太多的人,没有机会和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或者能够明白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才会在一次次面对孩子哭泣,又用父母的观念,对待自己的方式,继续重蹈覆辙。

04
因为否定、制止孩子的这种情绪流动,所以在对待孩子的哭泣上面,许多父母被带歪。
有的父母是孩子一哭,不管什么原因先妥协,用玩具和食物哄安静再说,这让孩子反过来学会了用哭泣控制了父母,因为只要哭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养成了过于自我的性格。
有的父母被孩子的哭声激怒,直接用最原始粗暴的方式,斥责体罚等方式压制,即使暂时取得了效果,但也掐断了孩子情绪的表达,同时让孩子继承了这种处理冲突的模式,也为以后的重度叛逆埋下种子。
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减少这种被制止发泄的不好感觉,会在想哭泣和害怕的时候压抑自己,犯错了要撒谎,受到欺负的时候隐瞒……
学不会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不敢向父母敞开心扉,淤积着大量负面消极的情绪。
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孩子的情绪是当下自然的流动,没有什么对或错;只是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和掌控,也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光。
所以任何一种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我们身为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接纳,并教会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逐渐达到一个理性平衡的状态。

在这个认知上构建出的方法也不难,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分四步走:
1. 接纳孩子的感觉和情绪,让在激烈情绪状态下的孩子得到宣泄。
2. 使用共情术,简单分析原因,不但能让孩子感觉情绪得到积极呼应,还可以学会清晰表达一些情绪的名称。
比如“哥哥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对吗?”“摔倒了,很疼是不是?”“不想和妈妈分开,害怕妈妈不回来了是吗?”。
3. 教会孩子处理情绪的办法,比如处理伤口,正确交涉,耐心等待,认真做好当下等。
4. 在以上的基础,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鼓励肯定,形成良性循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这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也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懂得理解他人,学会排解自我的情绪,就是从这一次又一次的哭泣中慢慢养成。